欢迎访问云南省中药材大数据中心

云南省中药材大数据中心

    猪苓种植指南:猪苓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24-08-13 阅读数:935

    猪苓窖养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猪苓生长的营养来源于蜜环菌,而蜜环菌又需要木段培养,因此,培养猪苓的场地应选择距离林地较近的地方。猪苓和蜜环菌都是好气菌,喜欢湿润。应选择富含腐殖质、透气性能好、含水30%~50%的微酸性砂质土壤;种过庄稼的熟地或撂荒地均可选用。实践证明,在这些地栽培猪苓长势均好,但应避免用碱性土,海拔高度在800~1400m最宜。坡向最好为西南、西北的二阴坡,坡度20°~30°,顺坡挖长宽各70cm、深50cm的窖(亦可采用长方形大窖,长短可依菌材而定)。窖合理布局,减少木材的远距离搬运。也可在有棚顶的室内或疏林下种植。栽培场地选择好后,首先除去杂草,将地平整,30°以上的陡坡应修成小梯田,以利于保水和操作。


    培养菌枝菌材一年四季都可进行,3~8月份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多,湿度大,菌丝生长快,为最佳的菌材培养和生长时期。因此,培养菌材的时间应选择在接种猪苓前的1~2月进行。培养时间过早,菌材已朽,营养不良,蜜环菌长势衰退;培养时间过晚,木材上还未感染菌丝,或菌索只附在木材表面或菌丝只附在木材表面,翻动时很易脱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不同,故培育菌材的时间也应有一定差别。北方早春回暖较慢,培养菌材宜在4~6月份进行,在室内或有地膜覆盖的情况下也可适当提前。南方天气较暖,培养菌材可在3月初进行。


    (二)蜜环菌种准备


    1.一级原种的培养


    首先按配方制备好培养基,高压锅灭菌后冷却凝固成固体斜面培养基。选择新鲜,表面附有蜜环菌的菌材作菌源,或在秋季采集新鲜,性状完整,健全色正,发育良好,菌伞尚未打开的蜜环菌子实体,供组织分离用;按常规方法进行组织分离,接种于斜面固体培养基上,置温度22~28℃的恒温箱中培养7~10天,待菌丝布满斜面培养基,即得一级原种。


    2.二级原种的培养


    按配方制备好培养基,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将一级原种挑1cm2菌块,放培养基中央孔里,包扎后,置22~26℃的培养室内15天左右,待菌丝布满全培养基时,即得二级菌种。


    3.生产菌种的培养


    按配方制备好培养基,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将二级原种接入插有栎树枝的广口瓶中,置25℃的培养室内培养一个月左右,当培养瓶内的树枝上和培养基上长出大量棕红色蜜环菌菌丝后即得生产菌种。


    (三)培养菌枝


    菌枝是培养蜜环菌材的菌种,它是用幼嫩的树枝培养的。树皮较薄,木质疏松,蜜环菌容易侵染,蜜环菌生长得快,培养时间短,容易控制杂菌,同时便于运输,有利于引种。用菌枝作菌种,费工少,效果好,故生产中应尽量多培养菌枝。


    1.菌枝的选择


    菌枝是培养菌材的菌种,数量不大,但要求质量高,故不宜选择蜜环菌生长不旺的树种,以壳斗科的青冈树及桦木科桦树的枝条为最好。


    2.培养时间


    培养菌枝一年四季都可进行,3~8月份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多,湿度大,菌生长快,为最佳的菌枝培养和生长时期。因此,培养菌枝的时间应选择在接种菌材前的1~2月份进行。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不同,故培育菌枝的时间也应有一定差别。北方早春回暖较慢,培养菌枝宜在4~6月份进行,在室内或有地膜覆盖的情况下也可适当提前。南方天气较暖,培养菌枝可在3月初进行。


    3.培养方法


    选用直径1~2cm的小枝作为菌枝,斜砍成6~10cm长的小段,挖30cm深、60cm见方的窖。窖底先铺一层湿润树叶并压实,厚约1cm,然后一根靠一根地摆一层树枝,树枝上均匀撒一层人工培养的三级菌种,将菌种中的小枝顺向摆于枝与枝的间隙,在菌种上再摆一层树枝,然后盖一层沙土,土的厚度以盖严树枝和填好空隙为准,宜薄不宜厚。依次培养8~10层,层数不能过多,以免影响窖内的通气性能。最后在顶上覆上一层5~6cm厚的沙土,再在上面加盖一层树叶以保温保湿。


    用野生蜜环菌及菌棒培养菌枝时,底层树枝摆好后,带菌树根或菌棒可交叉摆放,棒与棒之间可离开3~4cm,两棒间空隙处可顺向摆放树枝,填土后其上再摆1~2层树枝,如法培养8~10层。其他方法同上。菌枝一般在40~60天即可培养成功。优良菌枝的标准是:首先,应无杂菌感染;其次,菌枝表面应附有蜜环菌索,剥去树皮应能见有蜜环菌丝,以两头顶尖长出白色、幼嫩毛刷状菌索的菌枝质量为最佳。


    此外,培养的时间长短也影响菌枝的质量,表现在相同的菌枝,培养时间短的,树枝中营养消耗少,其质量也较好。


    为了能缩短培育时间,提高菌枝质量,可预先将砍好的树枝浸泡在0.25%硝酸铵溶液中10分钟至半小时,然后捞出,按上法培养。经处理后的树枝发菌快,蜜环菌生长旺盛。此法值得大力推广。


     (四)种苓的选择与处理


    作种用的猪苓通常称为种苓。选择种苓时,多用生活力较强的灰苓和较幼嫩的黑苓,这些种苓色泽鲜艳、表面凹凸不平、多瘤状、手捏有弹性、鲜嫩、无杂菌感染,这种种苓出芽快而多;不能选择乌黑质硬、内有空腔的老苓,这样的猪苓繁殖再生能力差;也不能用幼嫩的白苓,白苓栽后容易腐烂,而老苓生活力弱。根据苓块的大小,特别大的苓块可由分离层或细腰处分开,较小的苓块直接作种。试验表明,过分地掰成小块并不能有效增产。栽培时,一窝种苓用量可根据菌材多少,菌种质量和培养环境而定。


    (五)培育菌材


    用于栽培猪苓菌材的树种很多,只要能生长蜜环菌的都行,但以壳斗科为最好。作为栽培菌材,桦木并非好的材料,因枝松易腐烂,猪苓生长期长,猪苓未长好,菌材腐烂了,造成猪苓后期营养缺乏。常用的树种有青冈树、麻栎、栓皮栎等。选用边材发达、树皮厚度适中、不易脱落、直径8~20cm的为宜。砍伐时间宜在冬季,这段时间树木处于休眠状态,营养成分丰富,树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结合紧密,不易脱落。砍伐后锯成短棒,晾晒10~15天,每隔3~5cm砍一“鱼鳞口”,粗棒砍4排,细棒砍3排。菌种可选用经无杂菌培养的菌枝或选用栽培天麻、猪苓用过的老菌材。采用坑培,如选用栽培天麻、猪苓用过的老菌材作菌种,每坑下层3根新材、2根老材,上层5根新材,可覆土10~15cm。6~7月培育最好,2个月后如发菌良好,即可接种猪苓,一坑菌材分栽两窖猪苓。应该注意的是,选用老菌材应选择材质尚坚硬,沉重,未腐朽,有棕红色菌索并有白色的生长点,剥开树皮有乳白色丝或棕红色菌索,夜间荧光较明亮的菌材。


    (六)树叶和树枝的准备


    在猪苓栽种前应收集准备大量的落叶。试验表明,在猪苓栽培窖中加入树叶作填充物是一种很好的增产措施。将树叶堆成堆,用前一两天洒水并搅拌,闷放至水润透后即可使用。同样每窝加入2~3kg长6~10cm、粗1.5~3cm的树枝,夹在菌材与种苓之间,既加快传菌速度,又增加猪苓的产量。


    (七)种植时间


    猪苓与蜜环菌形成特殊的共生关系,二者习性相仿。当温度达到12℃以上时,二者开始萌发,达到14℃时猪苓及开始膨胀长大,蜜环菌进入正常生长代谢阶段。当温度高于26℃以上时,二者的生长均受抑制,进入高温休眠。一般在封冻前或翌年初春的解冻后进行人工栽培,此期温度不高,低温播种,蜜环菌菌丝易恢复,猪苓菌核伤口易愈合,杂菌不宜污染,栽培易获得成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海拔高度由于封冻与解冻的时间不同栽培时间不同。大部分地区为4月下旬至6月上旬或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可以种植猪苓。


    (八)田间管理


    1.温度管理


    猪苓作为一种真菌,温度条件适宜,猪苓菌核新苓萌发早,生长快,10月下旬仍有白苓生长,延长了生长期,产量明显提高。高山地区及阴沟温度低、生长期短、猪苓生长缓慢、产量低。在10cm深处平均地温达到9.5℃即可萌发,菌丝在10~30℃都能生长,18~23℃生长最快,超过28℃生长缓慢,低于9℃或超过30℃猪苓停止生长。根据此特性,可以进行适时合理的田间管理,调控猪苓生长温度,实地调查中发现,当地农民的温度管理措施主要有:夏季遮阴降温、适量浇水降温,冬季栽培窝覆盖树叶、秸秆保温,栽培表层盖土稍保温等。


    (1)遮阴降温  夏季遮阴降温对猪苓的生长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野外选择栽培地点时必须要有一定的遮阴度,林木覆盖度以50%~70%为好。即使在无高大乔木的山坡上、裸地上或平地也可采取搭建遮阴棚、控制杂草高度、覆盖杂草、树枝、树叶、秸秆等方式予以遮阴。


    (2)适量浇水降温  夏季是猪苓生长的旺盛季节,如果遇到高温干旱天气,地温非常容易超过30℃使猪苓进人夏眠,停止生长,适量引水浇既可以满足猪苓的水分需求,又以可降低地温使猪苓处于最佳生长温度范围。调查中发现,猪苓栽培地不宜大水漫灌,否则会引起土壤板结,导致猪苓菌核生长氧气缺乏影响生长,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喷灌或沿栽培沟小水灌溉


    (3)覆盖树叶、秸秆保温  猪苓适生区一般分布于山区,冬季气温较低,当地种植户主要的保温措施是栽培窝上覆盖15cm左右玉米秸秆、杂草或树叶。这样既可以为猪苓来年生长增加营养物质,又可以确保猪苓安全越冬,次年春季提前萌发。


    (4)表层盖土保温  在海拔较高的猪苓栽培区域,种植户晚秋时在猪苓的栽培窝或栽培沟的龟背形顶部加盖5~8cm腐殖质土,以保持地温。有条件的地方也有在栽培沟上搭盖薄膜进行保温。


    总之,各种利于夏季降温、冬季保温方法均可,目的是高温时段降温,严寒时段增温、保温,以最大程度的延长猪苓的生长时间,提高猪苓的产量和品质。


    2.水分管理


    猪苓生长喜于湿润环境,土壤含水量在30%~50%菌核萌发率迅速提高,生成新苓(白苓)迅建土壤含水量在50%~60%适于猪苓生长,土壤水分若低于30%干旱伴随高温,猪苓即停止生长。长期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有可能会引起猪苓菌核腐烂,因此,水分管理对于猪苓正常生长至关重要的。


    (1)山坡林地栽培的水分管理  山坡林地栽培猪苓,由于地表有大量杂草、落叶,并且上层的乔木、灌木有一定的遮阴作用,土壤中水分蒸发较慢,正常年份土壤含水量都适宜猪苓生长。但是夏季杂草生长离度超过30cm,就会大量消耗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因此必需人工割草或使用低浓度的农药控制杂草高度在30cm以下。在山坡上栽培时,应使栽培窝表面稍有凹陷,以便尽量多的收集雨水,并在每年加盖栽培窝时确保栽培窝表面有适当大小的凹陷。


    (2)平地栽培的水分管理  平地种植猪苓,无高大乔木遮阴,水分蒸发软快,但是一般距离水源较近,便于浇灌,所以夏季干旱时要及时浇水。有条件的地方最好进行喷灌、滴灌,不能大水漫灌,因为漫灌易使土壤板结,降低透气性,不利于猪苓生长;在林地、果园等平地,则应根据土质、地形以及季节等合理确定栽培窝的凹凸,比如土质偏砂性时,适当使之凹陷,土质偏黏时则,应适当凸起,以免积水。在雨季要确保排水渠畅通。


    3.营养管理


    猪苓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而蜜环菌的主要营养来源是枯枝、落叶,也可寄生在活树根下,因此,采用人工栽培时必须考虑到猪苓赖以生存的营养条件。蜜环菌生长的旺盛与否,决定着猪苓产量的高低。蜜环菌的生长状况是营养管理的风向标,若蜜环菌虽能生长,但菌索分枝较少,红色菌索及白色生长点极少,证明猪苓生长营养物质供应不足,需及时补充营养物质,否则猪苓生长受到影响。


     (九)病虫害防治


    1.病害


    一般为腐烂病,为害猪苓菌核,发病时猪苓常流出黄色黏液,失去特有香气,品质降低。


    防治方法:段木要干净,无菌;苓场要保持通风透气和排水良好;发现病情应提前采收,苓窖要用石灰消毒。


    2.虫害


    黑翅大白蚁,蛀食段木,使其不结苓,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苓场选择要避开蚁源;下窖接种后要在窖周围挖防虫沟;发现蚁害要寻穴毒杀或用黑光灯诱杀。


    蛴螬 取食植物地下部分,终年在地下活动,可啃食萌芽的种子,咬断蜜环菌的菌丝、菌索,影响蜜环菌生长。还可蛀食茯苓、猪苓的菌核、天麻块茎等,形成孔洞,使植物生长衰弱,直接影响中药材产量和品质。同时,伤口有利病菌侵人,易于诱发病害。


    防治方法:下种时窖底可施用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每窖150~200g,上铺一层薄土。


    来源:书籍《猪苓生产加工适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