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中药材大数据中心

云南省中药材大数据中心

    甘草种植指南:甘草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24-07-31 阅读数:365



    栽培技术


    一、选地与整地


    选择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良好,土壤微碱性,土层深厚,灌溉便利的砂质壤土。不宜选黑土地、黄土地、白浆土、洼地、排水不良的背阴坡或有其他高秆作物遮光的地块。


    种植甘草的土地最好在前一年秋季深耕1次,耕深不小于35cm。春季整地之前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2000kg,过磷酸钙50kg,可加适量草木灰,将基肥混匀后撒于地面,再深耕1次,耕翻40cm左右,将地耙细整平,待播种。


    二、种子处理


    甘草种子比较坚硬,种皮透水性差,自然条件下萌发率低,在选择种子做播种材料时,首先要选择籽粒饱满、无血蛀、无腐烂的当年种子,其次要对种子进行预处理。种皮处理方法包括:①电动碾米机打磨2次磨破种皮;②将种子放入45℃的温水中浸泡10小时。然后用50%辛硫磷乳油0.25kg,拌种100kg。


    三、播种


    甘草种子的适宜发芽温度为20~25℃,以4月中上旬为最佳播种期,此期间播种,气温适宜,出苗全,产量高。甘草的播种方式主要有大田直播和育苗移栽有两种方式。


    1.大田直播


    生产上可采用穴播、撒播、条播3种播种方式,可根据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不同选择。其中采用播种机条播效果最好,播种量、播种深度、均匀度容易控制,出苗比较均匀,便于中耕除草和施肥,以行距30~40cm,沟深2~3cm,播种量每亩2.5~3kg为宜。此外也可采用平畦条播,按行距25cm,沟深1.5~2cm,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然后覆薄细土,播种量每亩1.5~2kg为宜,当苗高8~10cm时,需以株距3~5cm定苗。一般,直播后3年即可收获。


    2.育苗移栽


    育苗:选择地势平坦,具备灌溉排水条件,交通方便,熟化土层厚,结构疏松、通透性良好,无病虫害史的砂壤土进行育苗,育苗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杀虫处理,在整地前撒入土中。育1亩的苗木,可满足8~10亩大田的定植,用精选过的优质种子10kg,于4月中上旬在选好的土地上施肥、耕细耙匀后,按行距10~15cm,开2~3cm的浅沟,均匀地将种子播在沟内,覆土镇压,7~10天出齐苗,秋末根苗长达30~40cm,达移栽标准。种苗要求移栽前一天开始起苗,先贴苗垄开一深沟,挖到甘草苗根下端,顺垄逐行采挖,起出的甘草苗要分级扎捆,每捆200根。


    移裁:适宜移栽的时间为早春萌发期和深秋休眠期,可选择春季移栽或秋季称栽。春栽应在4月中下旬土壤解冻后,返青前起苗移栽;秋栽在9月底10月初上冻之前起苗移栽。通常本地育苗多选择春季移栽,苗子壮,成活率高;异地购买种苗多选择秋季移栽,可防止由于温度升高在运输过程中种苗发芽,从而影响移裁成活。在选好的土地上,耕细耙匀后,按行距30cm,开深10~15cm的沟,把甘草苗芦头以上的茎枝剪去,剪断主根根尖,去除适量侧根,按株距15~20cm把苗根依次斜摆放沟内,填土、镇压、浇水,7~10天出苗,一般,移栽后2年即可收获,产量效益普遍高于种子直播。


    四、田间管理


    1.灌水


    直播:土壤湿度对甘草生长影响较大,应视土壤墒情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量。通常定苗后灌第1次水,苗高10cm左右灌第2次水,如遇降水可适当减少灌溉次数,秋季雨水较多时要注意排水。


    移栽:种苗应适时灌水,通常苗出齐后灌第1次水,苗高7~10cm灌第2次水,分枝期灌第3次水。出苗期注意板结,需除草松土做到早除、勤除。


    2.中耕除草


    播种保持适宜密度,出苗后及时间苗及除草,保持合理的密度,每年中耕除草3次以上,第2年从返青到春季甘草旺盛生长期,可进行1~2次中耕除草,中耕宜浅不宜过深,以免根系受到损伤,影响甘草生长。第3年一般可进行1次中耕除草,如果杂草危害不重也可不进行中耕除草。


    3.施肥


    春季整地之前施足基肥,每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3000kg、复合限15kg,尿素10g,混匀后撒于地面、深翻于地下;第一年苗期随苗期灌水追施氮肥和磷肥,第二年或三年每年于甘草发芽之前追施磷肥和钾肥,采用开沟法于行间施肥,深2~5cm,施肥后覆土灌水。


    五、病虫害防治


    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选用抗性品种,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等栽培措施,综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农药安全用间隔期遵守GB/T8 321.1-7,没有标明农药安全间隔期的农药品种,收获前30天停止使用,农药的混剂执行其中残留性最大的有效成分的安全间隔期。甘草病虫害主要有锈病、褐斑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及胭脂蚧等。


    来源:书籍《甘草生产加工适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