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中药材大数据中心

云南省中药材大数据中心

    白芷种植指南:白芷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24-07-16 阅读数:304

    一、栽培技术

    1.规范化种植基地的选择与整理

    种植基地的选择应距公路主干道1000m以外,方圆500m无工业污染源,海拔高度90m,大气、土壤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近水源,排灌方便,向阳。

    白芷以根入药,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宜选择耕作层在30cm以上的,地势高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

    白芷忌连作,但对前茬作物要求不严,一般棉花地、玉米地均适宜白芷种植,仅不宜与伞形科的作物连作。前作收获后,深翻土壤30cm以上,让其曝晒数日后,再耕翻一次。结合整地,每亩施入堆肥2000kg(或复合肥25kg、磷肥50kg)翻入土中作基肥。然后,把地整平耙细做成宽1.3m的高畦,四周开好较深的排水沟,并将畦面搂成龟背形,表土层要求疏松细碎。

    2.播种

    白芷用种子繁殖。成熟种子当年秋季发芽率为80%-86%,隔年种子发芽率很低,甚至不发芽。一般采用直播,不宜移栽,移栽植物根部多分叉,主根生长不良,影响产量和质量。

    (1)播前,将贮藏好的良种进行清选,除去瘪种及种子中混有的枝条等杂质后,用40℃温水浸种12小时或用60%湿度的砂与种子以3:1的比例均匀混后,湿堆24小时,也可用2%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喷匀种子后再闷种8小时播种,可促使提早出苗,且出苗齐,出苗率高。一般播种后15~20天可出苗,播种后如遇气温降低可用地膜覆盖,可保证正常出苗,且出苗整齐一致,但如果在适宜的播种期进行播种,又无明显的反常恶劣天气,则一般无需覆盖地膜。

    (2)播种时可采用穴播、条播、撒播。

    ①穴播法:四川多用此法。株距约20cm、行距约30cm,亩播种量0.8~1.0kg,每穴播种7~10粒。播种时将种子与腐殖质细土或火土灰拌匀播于穴内,再覆土1~2cm,以看不到种子为宜,冬季干旱地区可以在畦面上覆盖稻草或麦秆保温。

    ②条播法:浙江、河南、河北多采用。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cm开浅沟,深度约1.5cm,亩播种量为1~1.5kg,将种子与细砂土混合,均匀地撒于沟内,覆土盖平,用锄顺行推一遍,压实,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③撒播法:现浙江已少用。将种子均匀撒在已经耙平整的畦面上,之后盖上一层薄土及稻草。

    ④精量播种法;精量化播种是指以最少的播种量,达到最合理的保苗株数,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通过机械化精量播种,可提高播种质量,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白芷种子直径较小,而且要求播种深度较浅,可选择“种子带”播种技术。“种子带”可以实现定量定位播种、节约用种。种子按照预先设定的株距和穴粒数,通过编织设备定量定位编织在“种子带”中,然后将“种子带”埋入一定耕层土壤中。“种子带”属绿色环保产品,由具有可降解的天然纤维的特殊物质组成,纤维溶解期约为30天左右,自然分解于土壤中,对土壤无任何污染。

    3.田间综合管理

    (1)间苗、定苗  白芷幼苗生长缓慢,播种当年一般不疏苗,第二年早春返青后,苗高5~7cm时,开始第一次间苗,间去过密的瘦弱苗。条播每隔约5cm留1株,穴播每穴留5~8株;第二次间苗每隔约10cm留一株或每穴3~5株。清明前后苗高约15cm时定苗,条播者按株距12~15cm定苗;穴播者按每穴留壮苗3株,呈三角形错开,以利通风透光。定苗时将生长过旺,叶柄呈青白色的大苗拔除,以防止提早抽薹开花。

    (2)中耕除草  每次间苗时都应结合中耕除草。第一次苗高3cm时用手拔草,只浅松表土,不能过深,否则主根不向下扎,叉根多,影响品质。第二待苗高6~10cm时除草,中耕稍深一些。第三次在定苗时,松土除草要彻底除杂草,因为以后植株长大封垄,不能再行中耕除草,

    (3)追肥  白芷喜肥,但一般春前少施或不施,以防苗期长势过旺,提前抽薹开花。封垄前追肥可配施磷、钾肥,过磷酸钙20~25kg,促使根部粗壮。封垄前追肥过磷酸钙肥25kg、硫酸钾5kg,施后随即培土,可防止倒伏,促进生长。追肥次数和数量可依据植株的长势而定,如即将封垄时叶片颜色浅绿,植株生长不旺,可再追肥一次;若此时叶色浓绿,生长旺盛,则不再追肥。

    (4)排灌  白芷喜水,但怕积水。播种后,如土壤干旱应立即浇水,幼苗出土前保持畦面湿润,这样利于出苗。苗期也应保持土壤湿润,以防出现黄叶,产生较多侧根。幼苗越冬前要浇透水一次。次年春季以后可配合追肥灌水。如遇雨季田间积水,应及时开沟排水,以防积水烂根及病害发生。

    (5)拔除抽薹  苗播后第二年5月若有植株抽薹开花,应及时拔除。

    4.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斑枯病  又称白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株基部和近地面病叶上越冬,次年春季随水滴飞溅而传播,引起初侵染,后进行多次再侵染蔓延危害。5月上旬开始发病,随着植株生长茂密、田间湿度增大,危害不断加重,种子带菌时可造成远距离传播。本病自5月初开始发病直至收获,危害期较长,是白芷的重要病害。

    防治方法: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病残桩和地面落叶,不能与伞形科作物轮作;选择无病地块培育种子,在无病植株上采种;实行合理轮作,远离发病地块种植;合理密植,降低植株田间湿度,注意雨后排水防涝;发病初期用1:1:100波尔多液或70%甲基硫菌灵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65%代森锌400倍液防治,根据病虫危害程度可每隔10~15天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2)灰斑病  灰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白芷的叶片、叶柄、茎及花序等部位。叶片发病后病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发病初期病斑黄绿色,后中央呈灰褐色,边缘褐色,有时不明显,常多个病斑汇合成大枯斑。发病后期病斑两面生有淡黑色霉层,严重时造成叶片早枯,根的产量及种子质量经济性状差。

    防治方法:收获白芷药材时彻底清除田间残枝落叶,并集中烧掉;5月下旬多雨季节喷1:1:100波尔多液进行保护;6月下旬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65%代森锰锌600倍液、65%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等药剂交替喷施2~3次加以防治,每隔10~15天喷药1次。

    (3)紫纹羽病

    紫纹羽病属真菌病害,主要危害白芷的根部。发病初期,可见白线状物缠绕在根上,此为病菌的菌索,后期菌索变为紫红色,互相交织成为一层菌膜。病根自表皮向内腐烂,最后全部烂光,严重时快速蔓延,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并在病穴内及周围植株撒上石灰粉,以防蔓延;雨季及时疏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高畦排水,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2~3次。

    (4)黑斑病  黑斑病为真菌病害,病害于6~7月发生,危害后白芷叶片上出现黑色病斑,在湿度大时,叶面生有淡黑色的霉状物,最后叶片桔死,严重时导致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摘除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发病初期喷1:1:120波尔多液1~2次进行防治。

    (5) 立枯病  立枯病为真菌病害,病原菌为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立枯病多发生于早春阴雨季节,土壤黏重、透气性较差的环境中发病率较高。发病初期,染病幼苗基部出现黄褐色病斑,以后基部呈褐色环状并干缩凹陷,直至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①在无病植株上留种,并选择远离发病的白芷地块种植。

    ②白芷收获后,特别要将残留的根挖掘干净,集中处理,清除病残组织,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

    ③发病初期,摘除病叶,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400~500倍液喷雾1~2次,能控制病情发展。

    (6) 根腐病  收获后堆贮加工的根受害,呈水渍状变软腐烂,表面生出白色絮状物,稍后生出褐色半埋的颗粒(分生孢子器),纵剖根部,内部组织变黑褐色,有许多小形菌核。病根失水后变为干腐。根腐病是白芷收获后加工期的重要病害。收获后干燥处理不及时,极易发病,引起根腐烂,失去商品价值。病菌以病根中的菌核、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土中越冬,作为初侵染来源。病菌易从伤口侵入,收获时造成伤口以及雨水多、堆积厚,不能及时干燥,均极易发病。

    防治方法:①收获和贮运时,尽量减少根的伤口造成;②收获后,根不要堆放过厚,并及时于燥处理;③受病腐烂的根应收集销毁,以减少病菌侵染来源。

    (7)菌核病  植株茎下部,被害部呈水渍状变色腐烂,病斑环茎发展,引起植株枯死。潮湿时病部可见白色絮状菌丝和黑色鼠粪状物(菌核)。菌核在土壤、病株残体中越冬,次年4~5月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气流传播侵染植株。由于核盘菌寄主范围很广,邻近地产生的子嚢孢子随气流传至白芷,引起侵染。4~5月雨水多,田间湿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菌核病在白芷上发生极零星和轻微,不必单独进行防治,对零星枯死病株可拔除销毁。

    (8)根结线虫病  根结线虫病在白芷的整个生长期间均可发生。白芷被线虫寄生后,根部产生许多根瘤,根成结节状,地上部生长不良。病原是根结线虫属根结线虫。该线虫为内寄生,体积微小,肉眼不可见,雌雄异形,雄虫线状,雌虫近球形。该病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土壤及带线虫的种根。

    防治方法:种植白芷时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种植前半月用滴滴混剂进行土壤消毒和杀虫,每亩用药量40~60kg,整地后按照沟距33cm沟深20~30cm的标准开沟,将药施入沟中后立即覆土;挑选无根瘤的种根移植留种。

    (9)大灰象甲  大灰象甲主要危害白芷的幼苗,以成虫和幼虫为害白芷的幼嫩组织,造成幼苗枯心、缺苗。3月上旬至4月上旬危害白芷地下幼嫩根,5月为危害盛期,嫩叶被咬成缺刻,幼苗被吃光,以成虫为害为主,并且有群聚危害习性。常在上午9时以前或下午18时以后到植株上部取食,中午气温高时潜伏于幼苗根际表土内。

    防治方法:早春于白芷地边种植白芥子引诱成虫,并在白芥子上撒90%晶体敌百虫诱杀成虫,以减轻危害;5月中旬用青草或菜叶切碎后加90%晶体敌百虫或40%乐果拌成毒饵,选择无风、晴天清早撒在白芷田间地面诱杀。

    (10)红蜘蛛  红蜘蛛主要危害白芷的叶片,导致白芷叶片卷缩或变为畸形,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并造成减产。危害初期叶片出现黄色针尖样斑点,引起植株长势衰弱,后期叶片焦枯,似火烧状。红蜘蛛具有世代重叠现象,主要以雌成虫群聚在枝叶、残株及菜草根部越冬。次年3月越冬成虫出蛰活动,危害白芷并繁殖。

    防治方法:在白芷收获季节,彻底清除田间枝叶及田间周围杂草,集中烧毁或深理,减轻来年虫源;为害初期用10%吡虫啉1500倍液或4%杀螨威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11)白芷胡萝卜微管蚜  蚜虫主要危害白芷地上部,白芷叶片受害后造成卷叶,使植株生长不良。蚜虫刺吸白芷叶片、幼嫩组织及花器的汁液,影响植株光合作用而造成减产。蚜虫具有世代重叠现象,以卵、若虫在杂草和白芷上越冬,越冬卵附着在白芷叶片、叶柄、叶腋及心叶处越冬,春季气温回升后开始孵化为害白芷和其他作物。

    防治方法:①秋播白芷幼苗出土后入冬前,有翅蚜迁飞至白芷为害,在发生卷叶时应及时用药挑治,减少幼苗受害和越冬虫源;②开春后,应在心叶开始卷叶时,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抗蚜威、呲虫啉、溴氰菊酯等;③ 留种地在抽薹和开花期,用药防治。

    (12)赤条蝽  赤条蝽主要危害白芷地上部分,影响植株光合作用,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在白芷嫩叶、花蕾和种子上吸食汁液,严重时使白芷叶片干枯、畸形而造成减产。赤条蝽具有转移危害习性,以成虫在枯枝落叶及杂草丛中或土下越冬,5月开始危害白芷地上部,6~7月吸食白芷青果实汁液,然后转移危害其他植物。

    防治方法:加强白芷田间管理,冬季清除白芷田间枯枝落叶和杂草,沤肥或集中烧掉;在危害盛期选用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500倍液喷施1~2次进行防治。

    (13)黄凤蝶  黄凤蝶属鳞翅目凤蝶科,以幼虫食害白芷叶片,造成白芷叶片缺刻,严重时可对白芷产量造成影响。

    防治方法:幼虫期和化蛹期人工捕杀幼虫和蛹;危害盛期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雾,每隔5~7天喷雾1次,连续喷雾2~3次,或用青虫菌(每克菌粉含孢子100亿)500倍液喷雾。二、留种

    在大田商品白芷生产中,常因种子、肥水等原因,5~6月份就有少量植株抽薹开花,导致根部变空腐烂,失去药用价值,其结出的种子下一代也会提前抽薹,故应及时拔掉。

    留作种母不同部位所结的种子其特性也不同。

    主茎顶端花薹所结的种子较肥大,发芽率高,但抽薹率也高,影响商品白芷的产量;二、三级枝上所结的种子瘪小,质量较差,抽薹率不高,播后出苗率较低;一级枝所结种子质量最好,其出苗率和成苗率最高,抽薹率也低。

    白芷收获时,从鲜商品白芷中选择中等粗、生长健壮、顺直、无病虫害、无损伤、未分杈、具有白芷明显特征特性的鲜白芷作种根即种母。

    来源:书籍《白芷生产加工适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