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中药材大数据中心

云南省中药材大数据中心

    川芎种植指南:川芎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24-07-15 阅读数:975

    川芎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采用地上茎节(苓子)进行无性繁殖。川芎的传统栽培主要采用高山育种、坝区栽培的方式。

    一、川芎苓种繁育技术

    1.选地

    选择繁殖地海拔高度900~1500m,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竹林。海拔较高的山区气候寒冷,宜选向阳处;低山宜选半阴半阳的地方。尽量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地块。坡度过大、土层瘠薄、保水困难的坡地不宜选用。原则上苓种繁育地每年轮换,要选前一两年没有育过苓子的土,以减少病虫危害。

    2.整地

    在选好的苓种繁育地上,浅挖松土,除尽地上杂草,耙细整平表土,依地势和排水条件开厢,厢宽1.6m。厢间开沟15~20cm深,沟宽20~25cm,土地四周挖好排水沟,沟深15~20cm。

    3.抚芎(奶芎)的选择与处理

    (1)抚芎的起挖 抚芎应于栽种前一周,从坝区川芎地里选择苗生长健壮的田块起挖,选择个圆、芽多、根壮、紧实的抚芎,剔除“水冬瓜”等病弱和直径3cm以下的过小抚芎,去掉地上部分及根茎上的须根、泥土后,装入编织袋或麻袋中,运往山苓种繁育地栽种,或置阴凉通风处晾5~6天后栽种。

    (2)抚芎分类与栽种密度

    将挖出的抚芎按大、中、小分类,并按下列规格分片栽种:①大个抚芎(直径6.5cm左右):行株距35cm×30cm;②中个抚芎(直径5.0cm左右):行株距27cm×27cm;③小个抚芎(直径3.5cm左右): 行株距21cm×21cm。也可统一按行株距30cm×27cm规格打穴,每穴种大个抚芎为1个,中小个抚芎1~2个。

    4.栽种

    (1)抚芎栽种期

    1月中下旬(大寒前后)栽种抚芎。

    (2)播种 在整好的繁育地上,统一按行株距30cm×27cm规格打窝,每窝种抚芎一个,小个抚芎1~2个。栽种时抚芎芽眼朝上,不可倒置。覆盖薄土后浇少量腐熟清粪水。

    5.田间管理

    (1)疏苗定苗 春分(3月20日)至清明(4月5日),苗高12cm左右时进行疏苗定苗,去除弱小苗及病苗,每窝留8~12苗的壮苗。

    (2)中耕除草 抚芎栽种后,行间覆盖麦秆、玉米秆或稻草,可抑制阻碍杂草生长,并辅以人工除草。人工除草分三次:第一次,3月20日左右在疏苗的同时进行;第二次,4月20日左右;第三次,5月20日左右。禁用除草剂。

    (3)施肥 第一次:结合疏苗定苗,每亩施用油枯50~100kg、腐熟猪粪1500kg(按猪粪:清水=1:3比例施用)。第二次:5月封行后,对长势较弱的种繁育地,进行根外追肥1~2次,每亩施尿素1kg,加磷酸二氢钾200g,兑水150kg。长势正常旺盛的地块,可只在根外追施磷酸二氢钾一次,以促进根系和茎杆的发育,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4)排灌 保持苓种繁育地四周排水良好,遇干旱天气要及时浇水。

    (5)插枝扶秆 于苗高40cm时进行。每株川芎旁插1根粗1~2cm、高1m左右、上部带2~3个竹枝的竹竿,以防倒伏。

    6.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 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烧毁或深埋,并用5%石灰水灌病穴消毒。

    (2)物理防治 在苓种地安装黑光频振灯等,可诱杀川芎地下害虫金龟子和地老虎等虫害。

    (3)化学防治 原则上以施用生物源农药为主。

    预防川芎茎节蛾幼虫危害,可用杀苏(BT类,每亩用40g,兑水50kg)、虫满威(含阿维菌素,每亩用100mL,600~1000倍液)或用苦参煎液(每亩用5kg苦参。熬水浓缩成40kg,喷雾)于5月中旬和6月中旬分两次施用。如虫害严重时,每亩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g,兑水50kg,喷施。

    预防地下害虫川芎宽齿爪鳃金龟幼虫蛴螬和土蚕等,可将新鲜玉来叶、青笋叶等切成5.0~6.7cm短节,混合后浸入0.001%的敌百虫溶液中片刻,捞出后于傍晚撒在畦面上诱杀。如虫害严重,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浇灌根部土壤。

    7.采收

    (1)采收时间 7月下旬至8月上旬,育苓川芎地上部分顶端开始枯萎,茎上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选择阴天或晴天清晨露水干后收获。不宜在雨天或雨后土壤潮湿的情况下采收。

    (2)采收方法 采收时用手直接拔取全株,去除山川芎、叶片、扦子节段,剔除病弱茎秆和茴香秆,将健全茎秆打成捆。

    (3)采后处理 将打成捆的苓秆运下山,置阴凉通风的室内靠墙竖立堆放2~3天后,用刀将苓子按节割成3~4cm的短节,每节中间留有一个膨大的节盘,将割下的苓种薄摊于通风、避光的室内贮藏(不能在混凝土地面上),表面覆盖一层植物干叶,温度25℃以下,贮放6~10天,于立秋后取出栽种。或将打成捆的苓秆置同样条件的山洞或室内贮藏,于栽种前运下山,割3~4cm的短节,栽种。

    8.运输

    运输工具应干燥、无污染,不要与可能造成污染的货物混装,不要使用运输过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有异味的运输工具。

    二、栽培技术

    1.选地与整地

    (1)选地 在四川都江堰、彭州、什邡、彭山、崇州、新都等周边地区选地。选择地势平坦、向阳、土层深厚、排灌方便、肥力较高、中性或微酸性的地块。

    (2)整地 栽种前应深翻土地,每亩用磷肥120kg,拌农家肥1500kg作底肥,耙细整平。挖沟开厢,厢面宽一般1.6~1.8m开厢,沟宽30cm,沟深20~30cm,厢面挖松整细,做到深沟高厢,并做成龟背形或厢面平整。

    2.选种及苓种处理

    选用茎节粗壮,节间短,无病虫害的健壮苓种,去掉上尖,剪成3~4cm的小段,每块上带有一个节盘。栽种前用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15~20分钟。

    3.栽种

    (1)栽种时间 8月中下旬,不宜迟于处暑后。

    (2)栽种密度 栽种密度范围为0.8万~1.2万株/亩。

    (3)栽种方法 按行距25~28cm开2~3cm的浅沟,沟内每隔15~20cm放1个苓子,苓子应芽向上或侧向上斜放沟内,轻轻按入土中,使苓子既与土壤接触,又有部分露出土表,苓种茎节入土1~2cm为宜,栽后用细渣肥或细土覆盖苓子。一般亩用苓子量30~40kg。

    4.稻草覆盖

    苓子栽植后,应及时进行稻草秸秆覆盖。稻草覆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垂直厢面覆盖一层稻草,另一种是横厢面仅将稻草覆盖苓种处。

    5.田间管理

    (1)补苗 川芎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补苗宜选择阴天,挖取“扁担苓子”和“封口苓子”进行补苗。补苗时应带土移栽,补后及时浇水,保证成活率。

    (2)追肥 栽后两个月内每隔20天追肥1次,集中追肥2次。第一次:栽后半个月,川芎二叶一心时,亩用45%的复合肥5~8kg,腐熟猪粪水750kg,硫酸钾5kg;第二次:用肥量在上一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用量,以氮肥为辅,增施磷钾肥为主。

    次年春季茎叶返青后视土壤情况和苗情可追肥3~4次。同时,在川芎封行和二年的4月中旬各喷施一次0.2%磷酸二氢钾,可控制苗高,以促进根茎膨大,提高产量。

    (3)除草 生长期间,采用人工除草方法及时拔除田间杂草。

    (4)灌排水 川芎生长期间如遇干旱,应及时引水浸灌厢沟,使厢面保持湿润;如遇积水,应挖沟排水。

    6.病虫害防治

    (1)病虫害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严禁使用国家禁用农药,农药使用应符合GB 8321要求。

    (2)农业防治方法

    ①实行水稻-川芎水旱轮作;②选用无病虫害的健壮苓种;③栽种前,清理田间,病叶残株及杂草集中烧毁;④加强水肥管理,雨后及时排水,保持田间排水通畅,厢面不积水;⑤发病后,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


    来源:书籍《川芎生产加工适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