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温热补虚药
一、概述
干姜(Zingiberis Rhizoma)为姜科姜属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又名干姜、白姜、均姜,为常用中药。干姜味辛、无毒、性热,入脾、胃、肺经,具有温中逐寒、回阳、通脉等功效,主治脾胃虚冷、肢冷脉微、头晕吐逆、水泻、血痢、脾寒疟疾、咳嗽上气、吐血不止、赤眼涩痛、牙痛、痈疽初起、瘰疬不收。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干姜的有效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及辣味成分(6-姜酚、4-姜酚、8-姜酚等),此外尚含二氢姜酚、六氢姜黄素及多种氨基酸等。干姜的挥发油具有袪风除湿、驱风止痛、温经通络、防治晕车、晕船等运动病及抗衰老等作用。辣味成分有姜辣素、姜烯酮、姜酮、姜酚等,其辣味成分具有抗氧化、抑制胃黏膜损伤、保肝利胆、镇痛解热以及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姜在我国两千多年以前已有种植,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其历史久远。早在春秋时期的《论语·乡党》中就有孔子“不撤姜食,不多食”的记载。
干姜既是药品又是食品,姜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食品、化妆品及医药工业中均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植物原料,姜酊、姜流浸膏为多个国家的药典所收载。姜的挥发油除作药用外,在国内外是很受欢迎的辛香香料,可普遍用于食品香料和化妆品香料;其辣味成分除药用外,在国内外均作食品的调味品。干姜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世界年贸易量达数万吨。
干姜主产于四川的犍为、沐川,贵州的六盘水、长顺、兴仁等地。此外广西、云南、浙江、山东、湖北、广东、陕西也产。四川犍为和沐川为古今干姜主产地,所产干姜品质最优,为道地药材,曾远销德国、日本、俄罗斯、中国香港等地。干姜生产是主产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好项目,也是主产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药理作用
(一)抗氧化作用
姜中起抗氧化作用的成分主要为姜酚、姜酮、姜脑等化合物。干姜醚提取物能减慢整体小鼠的耗氧速度,延长常压密闭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延长断头小鼠的张口动作持续时间,可抑制家兔脑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物MDA的生成,并能提高脑组织中SOD的活性和Na+-K+-ATP酶的活性,清除体内自由基所造成的神经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损伤,脑水肿减轻而迅速复苏。姜的提取液(水蒸气蒸馏法制备浓缩液,含挥发油、姜辣醇等成分)可明显提高小鼠肝脏SOD活性,并能降低肝脏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提示浓姜液有抗氧化作用。王桥研究了姜的石油醚提取物对4种氧自由基体系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醚提物可抑制O2氧化红血球的速度和程度;对小鼠肝微粒体LPO有一定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当醚提物浓度达4g/L生姜时,抑制率为86.91%。另外,生姜醚提物也可抗H2O2氧化,保护红细胞,是一种有效的-OH清除剂。
Masuda等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清除DPPH自由基实验和AAPH诱号的微粒体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姜辣素类化合物和二苯基庚烧类化合物部有抗氧化活性,此类化合物的脂肪链可以阻断并清除自由基,特别对AAPH诱导的微粒体抗氧化活性作用明显。王丽霞等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方法从姜中提取姜辣素,通过三种不同的自由基体系研究了姜辣素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姜辣素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DPPH自由基都有清除能力,并且随着浓度升高清除能力也增强。
(二)镇痛、抗炎、解热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干姜中的姜酚类化合物有明显的镇痛消炎效果,民间也有用干姜水煎剂治疗患者炎症的例子。王梦等人实验发现干姜乙醇提取物能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说明干姜醇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余悦等人分别用内毒素、干酵母、2,4-二硝基酚制造三种大鼠发热模型,用CO2超临界提取干姜总油灌服给药,结果显示干姜油对这三种发热模型均有抑制作用,0.5、1.0g/kg抑制实验性发热的体温升高,15~30分钟后即能使实验动物发热体温下降,解热作用能持续4小时以上。由此可以认为,干姜有明确的解热作用,其脂溶性成分,包括挥发油与姜辣素类是干姜解热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
干姜醚提取物、水提取物都有镇痛作用、给小鼠灌服于姜醚提取物或水取物,均能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诚少、且呈量效关系。同时还能长小鼠热刺激痛觉反应潜伏期。李艳玲等采用灌胃给药方式,通过对给药后与给药前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浓度干姜水煎液(1、2、3mg/ml)对小白鼠主活动情况的影响,发现干姜有一定的镇静作用,且该作用和剂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小剂量时镇静作用非常明显,大剂量时镇静作用则不明显甚至消失。结合历代医家对干姜作用的研究还可推断,当机体因阳虚或中虚胃弱而出现烦躁失眠时,干姜的镇静作用也比较突出。余悦等制备干姜CO2超临界提取物(干姜总油 ),用大鼠、小鼠试验,发现用0.5、1.0g/kg干姜油灌服能抑制试验性发热引起的体温升高,并能促进发热的消退,表明干姜油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姜水提取物、醚提取物、挥发油都有明显的抗炎作用。给小鼠灌胃干姜醚提取物或水提取物,均能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大鼠灌胃干姜醚提取物或水提取物,均可拮抗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同时发现均能显著降低肾上腺中VC的含量。说明干姜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干姜还对卵白蛋白所致过敏性肠肌收缩有抑制作用。干姜醇提物具有显著抑制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苗所致家兔发热反应的作用;干姜醇提物对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范围为13.5~432.0mg/ml。
(三)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姜辣素有很好的改善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姜酚。沈云辉等分别用三氯甲烷、乌头碱、哇巴因药物制备3种心律失常模型,观察于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结果显示干姜乙酸乙酯提取物可降低室颤发生率,提高引起室性早搏、心搏停止的药物用量,而3种心律失常模型的机制各不相同,但干姜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可显著抑制这3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说明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可靠。卢传坚等研究了干姜提取物对兔心力衰竭时心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姜提取物能改善心衰兔的心肌舒缩性能,减轻心衰症状,且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廖晖等用干姜擦剂治疗手足皲裂的研究中发现,干姜含挥发油及辛辣成分,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起到保护创面、促进愈合等作用。
干姜的水提物和挥发油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干姜水提物无抗缺氧作用,而醚提物具有抗缺氧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慢机体耗氧速度产生的。谢恬等研究了干姜对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干姜能够使细胞乳糖脱氢酶(LDH)释放减少,从而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陈颖等采用窒息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模型,得出干姜挥发油干预性给药可以加快心率,升高急性心肌缺血缺氧大鼠的左心室内压、提升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改善其血流动力学的状态。干姜挥发油可以改善心功能,缓解急性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并具有一定的抗心衰作用。周静等采用气管夹闭窒息法制作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造成心衰模型,考察干姜水煎液对该模型大鼠血管紧张素(AngⅡ)、血清肿瘤坏死因子ɑ(TNF-α)、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的影响,得出干姜水煎液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AngⅡ,TNF-α,MDA,NO均有一定调控作用。表示干姜可以改善心功能,缓解急性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发挥“回阳通脉”功效。
(四)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蒋苏贞等通过小鼠小肠墨汁推进试验观察干姜醇提取物(EDGE)对正常、亢进及抑制状态下肠道运动的影响,观察到EDGE能显著促进正常和抑制状态的小鼠小肠运动,对亢进状态的小鼠小肠运动却有明显抑制作用。小肠能显著促进正常体外肠管收缩,对阿托品作用的体外肠管也有明显的促进收缩作用。EDGE对肠道平滑肌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机制与其作用与胆碱能受体有关。
用干姜水煎液给大鼠灌服,对应激性溃疡、乙酸诱发胃溃疡以及幽门结扎胃溃疡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蒋苏贞等采用水浸束缚应激致胃溃疡模型、无水乙醇致胃损伤模型和幽门结扎致胃溃疡模型,得出干姜醇提物具有较好的抗溃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有关。
干姜醇提物经口或十二指肠给药均能明显增加胆汁分泌量,作用维持时间长。干姜对半乳糖胺引起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使肝细胞培养液中AST含量显著降低。
王梦等采用胆总管插管引流胆汁方法,观察干姜醇提取物对大鼠胆汁分泌的作用。结果显示,干姜醇提取物经口或十二指肠给药均能明显增加胆汁分泌量,维持时间长达3~4小时,口服作用更强。干姜含芳香性挥发油,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强,从而促进胃肠的消化功能。
(五)抗癌作用
Chrubasika等研究发现,6-姜酚对人脊髓细胞性白血病有抑制作用。蒲华清等人对比了6-姜酚在正常模式和低氧低糖模式两种下对于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的杀伤和化疗增敏作用。结果表明6-姜酚作用于HepG-2细胞后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且抑制率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抑制率具有浓度依赖性。Real-time PCR检测表明:正常培养条件下Bc1-2、birc-5mRNA表达降低,Bax表达无明显变化。低氧低糖条件下Bc1-2、birc-5表达明显降低。其机制可能是6-姜酚通过下调birc-5mRNA的表达,降低Survivin蛋白抑制肿瘤细胞的亡能力对HepG-2细胞产生杀伤和化疗增敏作用,在低氧低糖环境中这种作用表现的更为明显。研究发现,6-姜酚和6-非洲豆蔻醇对人脊髓细胞性白血病(HL-60)的生存和DNA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姜提取物的细胞毒性和抑制肿瘤增殖机制与促进细胞凋亡有关。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中,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剂刀豆球蛋白α作用诱导的增殖作用,干姜提取物具有抑制作用。
(六)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研究显示,姜酚对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肾上腺素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明显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活性和血栓素合成。姜酚抑制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效果与阿司匹林类似。
(七)改善血液循环作用
廖晖等在干姜擦剂治疗手足皲裂的研究中发现,其总有效率可达88.6%,高于对照组的68.0%,其原因是干姜含挥发油等辛辣成分,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起到保护创面、促进愈合作用;干姜水提物和挥发油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作用。许青媛等发现干姜水提物在10g/kg、20g/kg剂量条件下,均能延迟血栓的形成;挥发油组在0.75ml/kg、1.5ml/kg剂量下,同样能够延迟血栓形成。干姜对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干姜提取物对兔心衰具有保护作用,可增加戊巴比妥钠所致免急性心力衰竭模型形成所需时间和造模剂用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一步研究表明干姜提取物能改善心衰兔的心肌舒缩性能,减轻心衰症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
(八)保肝利胆
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肝细胞实验发现干姜中的姜酚类、姜烯酮类及二芳基庚烷类成分有对抗CD4和半乳糖胺的肝细胞毒作用。实验采用乙醚麻醉后再用乌拉坦麻醉,剖腹,用聚乙烯插管插进总胆管,每只大鼠保持1小时,使之稳定30分钟后从十二指肠给药的方法,发现姜的丙酮提取液在给药后3小时呈现显著的利胆作用,而水提液无效。6-姜酚在给药后30~60分钟可使胆汁分泌显著增加,在给药4小时后仍很明显,10-姜酚也呈现利胆作用,虽作用较弱,但仍有显著性。
(九)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许庆文等通过戊巴比妥钠造模来研究干姜提取物对兔心衰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灌服干姜提取物可增加戊巴比妥钠所致兔急性心力衰竭模型形成所需的时间和造模剂用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表明干姜提取物对兔急性心力衰竭模型形成具有保护作用。卢传坚等进一步研究了干姜提取物对兔心力衰竭时心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姜提取物能改善心衰兔的心肌舒缩性能,减轻心衰症状,且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沈云辉等分别用三氯甲烷、乌头碱、哇巴因药物制备3种心律失常模型,观察干姜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干姜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而这3种心律失常模型的机制各不相同,但干姜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均可显著抑制这3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说明其抗心律失常疗效确切。
(十)抗缺氧作用
干姜不同提取物产生抗缺氧能力不同。研究表明,干姜水提物无抗缺氧作用,而醚提物具有抗缺氧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慢机体耗氧速度产生的。柠檬醛是其抗缺氧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研究了干姜对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性换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干姜能够降低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减少,从而减少细胞的损伤,
(十一)其他作用
干姜还具有抗菌、抗晕动病、止呕、改善脂质代谢、降血脂、降血糖和增强免疫等作用。曲恒芳等发现采用干姜口含法治疗妊娠引起的恶心、呕吐可取得良好的效果;6-姜酚能有效抑制脂肪生成,还可以降低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等。
(十二)干姜配伍的药理研究
1.干姜与附子配伍对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展海霞等研究了附子与干姜配伍可以加快心衰大鼠的心率、升高左心室内压、提高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改善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的状态。附子干姜配伍有明显的抗心衰作用;附子干姜可能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升高左心室内压、加快心率,从而起到改善心功能,缓解心衰,发挥回阳救逆的功效。
2.干姜与附子配伍对心阳虚衰大鼠血浆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ANP、ET的影响
展海霞等研究了附子与干姜配伍对心阳虚衰大鼠血浆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及心钠素(ANP)、内皮素(ET)的影响。采用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静脉注射建立大鼠心阳虚衰证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以上指标血浆的含量。结果显示附子与干姜配伍对大鼠血浆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心钠素及内皮素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3、干姜与附子配伍增效减毒作用机制研究
徐姗珺等通过分析附子、干姜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初步解释了附子的毒性、药效以及干姜的药效作用,同时结合目前研究成果,阐述附子干姜配伍增效减毒作用机制的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该配伍的内涵提供理论参考。但以附子、干姜为主的复方,对药物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尚须进步深入探索。
(十三)干姜的毒性研究
王梦等用干姜醇提物进行了小鼠急性毒性和大鼠长期毒性试验。通过小鼠急毒试验结果表明,干姜醇提物LD50为108.9g/kg,毒性小。大鼠长毒试验结果表明,于姜醇提物高、中、小剂量26g/kg、18g/kg、10g/kg灌服2个月,高剂量组出现便稀,停药后消失;高剂量组肝脏重量增加,但病理学未见异常,停药后恢复正常;各剂量组的体重增加情况,血液学、血液生化学指标均无异常。故提出于姜醇提物18g/kg、10g/kg是安全剂量,为开发本品提供了毒性实验参考。
干姜浸剂给小鼠管灌胃的半数致死量折合生药为33.5g/kg;干姜水煎剂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在250g/kg以上。小鼠静脉注射鲜姜注射液为临床用(肌注每次2ml)的625倍以上时都安全,局部无刺激,溶血性试验也呈阴性。
三、应用
(一)临床常用
1、脾胃寒证
干姜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凡脾胃寒证,无论是外寒内侵之实证,或是脾阳不足的虚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泻痢等,均可应用。古方常用单味干姜煎服或研末米饮冲服治疗脾胃阳虚腹泻。若脾胃虚寒,脘腹冷痛,每与党参、白术同用,以温中健脾补气,如《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理中丸;亦常与人参、蜀椒、饴糖等同用,以温中补虚止痛,如《金匮要略》大建中汤。若脾肾阳衰,下痢不止者须配附子以温脾肾之阳。据报道,现代有人用干姜附子汤治疗小儿腹泻危象属脾肾阳衰型。若寒邪直中所致腹痛,常与麻黄、白芷、肉桂等同用,以解表温里,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积散。若寒饮停胃,干呕或吐涎沫者,每与半夏同用,以温胃降逆,即《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半夏干姜散。
2.亡阳证
干姜性味辛热,人心、脾、肾经,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的功效,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常助附子以增强其回阳救逆作用,并可降低附子的毒性。若亡阳暴脱,下痢,亡血,四肢厥逆,脉微等,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入人参,及《伤寒论》四逆加人参汤。
3.寒饮咳喘证
干姜入肺经,以其辛热温肺散寒化饮,并可温脾燥湿以杜生痰之源。用治寒饮伏肺、咳嗽气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者,常与细辛、五味子同用,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小青龙汤。若肺寒停饮,咳嗽胸满,痰涎清稀,舌苔白滑,每与茯苓、甘草、五味子等同用,如《金匮要略》芩甘五味姜辛汤。又有刘禹锡《传信方》治咳逆上气,以干姜与皂荚、桂心为末蜜丸服。
4.寒积便秘证
干姜辛热,其人脾胃散寒之功用治痼冷积滞,便秘,腹痛得温则快者,常与大黄、附子、人参等同用,如《千金方》温脾汤。
5.水肿证
干姜辛热,能温中焦,健脾阳,用治脾肾阳虚,水湿停滞,肢体浮肿,胸腹胀满,手足不温,大便溏,脉象沉迟等,常与附子、白术、茯苓等同用,如《世医得效方》实脾饮。
6.阳虚阴盛
干姜入心、脾、肾经,可通心助阳以复脉,温脾暖肾以回阳。临床病属肾阳衰微而阴寒内盛,如不急温其阳,则会阳气暴脱而亡。仲景治之以四逆汤,以生附为君药,达到破阴回阳救逆之功;干姜为臣,可温中散寒,助附回阳救逆,二者皆为大辛大热之品,可温先天以生后天,又可温后天以养先天。正如《本经疏证》所云:“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中,姜无附,难收斩将攀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另外,此方中辛散之附子配伍内守之甘草,有散有收,散收结合。若阳虚而阴寒极盛,寒格阳于外,出现热象,则在四逆汤基础上重用姜附,达到破阴回阳之功。对于寒湿留着阻遏气机使阳气不达四末,肾阳虚水泛者,可配伍茯苓温阳散寒,健脾利湿以达到暖土治水的目的,现代大量实验研究也证实了干姜附子配伍可有明显的抗心衰、保护心肌、调节免疫功能,也有明显的升压作用。《伤寒论》原文四逆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理中丸等均是以附子干姜为主,用以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方,如《喻选古方试验》云:“干姜能发阳气直至颠顶之上,附子能生阳气于至阴之下,故仲景治伤寒四逆等汤并用。”
7.中焦虚寒
干姜辛温,入脾、胃经,与温补脾胃的药物配伍可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仲景对脾胃阳虚,寒湿内盛,升降失常者,无论外感、内伤,以理中丸治之。如《伤寒论》386条治霍乱,“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因为霍乱吐下,损伤中焦阳气,用理中以温运中阳,散寒除湿而理中焦之阴阳。此方中干姜同白术相伍,也达到了补脾燥湿的功效。在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人参汤等方中,也有该组配伍。阴阳两虚之人表未解而误治,导致阴阳进一步虚损,中阳不达四末,出现手足厥逆者,当先复其阳,故以甘草干姜汤治之,两药相配,辛甘化阳,温复中焦阳气。而甘草用量倍于干姜,以达到制约干姜辛热之性,以免损伤不足之阴。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甘草干姜汤可通过升高肺组织SOD和GSH的水平来抑制肺纤维化。对于中虚饮停者,与姜同用,既能宣散水气,又可温补中州。
8.肺阳虚损
干姜入肺经,能温肺散寒,燥湿化痰。用治寒邪犯肺,损伤肺阳,兼内有饮停而见咳嗽气喘,痰多色白,形寒背冷者。“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即是仲景对小青龙汤证之外寒里饮病机的概括。临床常与细辛、五味子相伍,干姜、细辛辛温散邪,五味子酸敛肺气,一散一收,既可温肺宣肺,又可化痰止咳,而且此组配伍,也很好地体现了仲景提出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对后世具有影响深远。另外,半夏辛散温燥,入肺经,能燥湿化饮,入脾、胃经,可降逆和胃,与干姜合用,可温肺化痰。刘渡舟教授曾用小青龙汤治一咳喘患者7剂即效。叶冰等经过实验研究证实干姜-细辛-五味子药对具有明显的止咳和抗炎作用。《伤寒论》第40条和41条均讲小青龙汤,是仲景对表里同病之外有伤寒,内有水饮的证治,既有干姜与半夏合用温肺化痰之效,又有干姜与细辛、五味子共用温肺宣肺之力。
此外,《本经》言之可止血,故干姜还可与归芍等补血药配伍以补血养阴,治疗脾虚不摄血引起的吐血、衄血以及妇女崩漏等,亦治肠癖。如《伤寒论》乌梅丸方用干姜引当归入肝经以补血养阴,既可治疗阴本虚标实证,又可治久利。治疗脾虚不摄血引起的吐血、衄血以及妇女崩漏等,亦治肠癖。正如《本草纲目》所言:“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
9.实证
寒湿之邪侵袭人体,常可损伤人体正气,病久化热,常表现为邪盛正虚的寒热错杂之证。干姜性温,与寒药配伍,重在寒温并用,既清邪热,又温里阳。《伤论》多处用到寒温并用之法。
栀子干姜汤,因伤寒误下,徒伤中阳(下有寒气),在表之邪内陷化热而郁于胸膈(上有郁热),证属热郁胸兼中焦虚寒。干姜辛热,温中阳,散寒气,配伍苦寒清透之栀子,寒热并用,寒而不滞,热而不散,一寒一热,一清一温,一上一下,相互监制,即不伤阳,又不增热,方简效宏。若不因误下而成者,临床只要符合热郁胸膈,脾虚中寒者,均可以栀子干姜作为对药加减使用。
半夏泻心汤(149条)用以治疗寒热错杂之证。寒指的是误下伤,寒从内生,中阳不运;热指的是表邪传入少阳,邪热内陷,导致寒热结于中焦,阻滞气机。方中半夏、干姜合用,有辛开散结之功,配黄连、黄芩之苦寒之品,共奏辛开苦降之效。
黄连汤(173条)是因伤寒失治、邪气入里、化热而聚胸中,脾虚肠寒而寒凝气滞,寒热阻格于上下之证。治疗以清上、温下为法。黄连苦寒以清上热,干姜辛热以温散下寒。半夏助干姜和胃止呕,桂枝温阳散寒,交通上下。干姜守而不行,专功于补,桂枝能行能温能理,一守一行,起到温通的作用。现代药理实验证实干姜黄连可显著提高大鼠肝组织Na+,K+,-ATP酶活力。李宇航等通过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电节律失常大鼠胃电慢波频率变异系数的影响的研究发现,辛苦组(半夏、干姜、黄苓、黄连)纠正胃电节律失常的作用最为显著。该研究也证实了古人应用“辛开苦降”之法的科学性。
10.其他
干姜除上述传统应用外,还有班建用理中丸加味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中医脾胃虚寒型;用四逆汤加减,治疗感冒型肠炎伴虚脱,属中医少阴病阳衰阴盛型;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外寒内饮。钱宝庆等用干姜胶囊防治冠心病、心肌梗死,蓝华生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尿毒症性胃炎10例,张惠鸣等用干姜黄连方敷脐治疗婴幼儿慢性腹泻51例,均表明干姜现代临床应用广泛。
(二)常用配方
1.咳喘
咳喘,痰多:干姜3g,紫苏叶30g。水煎去渣取汁,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100ml,10天为1疗程,两个疗程间隔3天。
2.脾胃虚寒,呕吐呃逆
(1)干姜暖胃粥:干姜1~3g,高良姜3~5g,粳米100g。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为粥,每日食用1次。
(2)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呕吐,吐衄便血,用《长寿补酒》干姜酒:干姜30g,白酒500ml。将干姜拍碎,置净器中,入酒煮取300ml,过滤去渣,贮入净瓶备用。每日2次,早、晚各温饮20ml。
(3)头目眩晕吐逆,《传信适用方》止逆汤:川干姜100g(炮),甘草50g(炙赤色)上二味,为粗末。每服20~25g,用水300ml,煎至200ml,食前热服。
3.泄泻,痢疾
(1)中寒水泻:干姜10g(炮)研末,冲服。
(2)慢性腹泻,干姜甘草散:干姜、炙甘草各30g,共研为末,分10等份,每日早晚各用温开水调服1份。
(3)细菌性痢疾,姜茶饮:干姜、绿茶各3g。干姜(切丝)与绿茶用水煎浓汁,频饮服。
4、脾肾阳虚证
(1)脾肾阳虚之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下肢浮肿;泻下量多;月经后期小腹发凉等症。干姜羊肉汤:干姜30g,瘦羊肉150g,盐1g,大葱3g花椒粉1g。羊肉切块,与干姜共炖至肉烂,调入盐、葱花、花椒粉,即可喝汤食肉,每日1次。
(2)尿频。《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干姜20g,甘草40g。煎汤频饮,每天1剂。
(3)心腹冷痛、肢冷、吐泻;寒饮咳喘;风湿寒痹;阳虚吐血、衄血、下血:干姜10g,红茶3g。用干姜的煎煮取汁250ml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5.寒凝痛经
姜枣红糖汤:干姜5g,枣(干)15g,赤砂糖30g。将大枣去核,洗净,干姜洗净,切片。大枣、干姜,加红糖煎汤,分两次服,每日1剂。
6.痈疽初起
干姜50g,炒紫,研末,醋调敷痈疽周围,留头。(《诸症辨疑》)
7.吐血不止
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5g,一日3次。(《千金方》)
8.肺寒痰饮证
(1)风寒咳喘,痰色稀白。温肺粥:干姜、五味子各9g,细辛3g,大米100g。将前3味洗净,用干净纱布包好。大来淘净后加人适量清水,再放入用纱布包好的中药,同煮成粥。将粥中的药包去掉,分早晚两次食粥。
(2)肺寒,痰饮内停之咳嗽证,症见咳嗽痰多,痰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苓甘五味姜辛汤:干姜9g,茯苓12g,甘草、细辛、五味子各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3)寒邪伤肺,气嗽短气,心胸不利,不思饮食。《太平圣惠方》干姜散:干姜(炮裂,锉)、款冬花各15g,桂心13g,细辛、白术、五味子、木香、甘草(炙微赤,锉)各0.9g,附子30g(炮裂,去皮、脐)。上药,捣筛为散,每服9g,用水250ml,人大枣2枚,煎至150ml,去滓温服,每日3次。
(4)肺中有寒,咳逆上气。《外台秘要》干姜汤:干姜、麻黄(去节)各12g,紫菀、五味子各3g,杏仁9g(去皮、尖、双仁,切),桂心、炙甘草各6g。
(5)风寒袭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伤寒论》小青龙汤:干姜、细辛、五味子、甘草各6g,麻黄、桂枝、芍药、半夏各9g。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9.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桂枝、黄芩各9g,柴胡24g、栝楼根12g,牡蛎(先煎)、炙甘草各6g。水煎服,目1剂,早晚分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10、脾胃虚寒证
(1)脾胃虚寒,症见脘腹冷痛,食少呕吐,冷泻,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伤寒论》理中丸:干姜、人参、白术各9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中阳衰弱,阴寒内盛,症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头足痛而不可触近,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辘辘有声,《伤寒论》大建中汤:干姜12g,川椒、人参各6g,饴糖3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3)脘腹冷痛:干姜6g,花椒3g,香附12g。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4)消化道溃疡:干姜、陈皮各12g,白芍15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11.呕吐
(1)伤寒哕逆不止,《类证活人书》橘皮干姜汤;炮干姜、橘皮、通草、桂心、炙甘草各60g,人参30g。上药锉末,每服12g,水300ml煎至180ml,去滓温服,每日3次。
(2)呕吐:干姜、半夏(洗)、黄芩、人参各9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6g。上药加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渣,再煮取600ml,温服100ml,每日3次。
(3)妊娠呕吐不止,《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人参各50g,半夏100g。上三味研末,以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日3服。
12.泻痢
(1)慢性虚寒痢疾,久治不愈的寒痢,《伤寒论》赤石脂干姜粥:干姜10g,赤石脂30g,粳米60g。将赤石脂打碎,与干姜入锅,加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取汁备用。粳米煮为稀粥,加入药汁,煮开1~2沸,每日早晚空腹温热服食。
(2)赤白痢久不止,肠中疼痛。《鸡峰普济方》干姜白术散:干姜、白术、附子(先煎)、地榆、黄连各30g,阿胶(烊化)、龙骨(先煎)各60g,赤石脂90g。共为散,每服6g,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滓,食前温服。
13.肾阳虚证
肾著病,症见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如坐冷水中,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金匮要略》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干姜、茯苓12g,甘草、白术各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14.心肾阳虚证
(1)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之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呕吐不渴,腹痛下痢。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或太阳病误汗亡阳。《伤寒论》四逆汤:干姜、甘草各6g,附子15g(先煎)。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伤寒论》通脉四逆汤:干姜12g,附子20g(先煎),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3)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症见恶寒倦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指甲口唇青紫,或口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伤寒六书》回阳救急汤:干姜、人参、陈皮、炙甘草各6g熟附子(先煎)、炒白术、茯苓、制半夏各9g,肉桂、五味子各3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15.女性虚寒崩漏
干姜、熟附片各6g,白术、黄芪、生龙骨、生牡蛎各12g,茜草、陈棕炭各98,山萸肉1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16.冻疮
干姜、红花各30g,黄柏25g。加水500ml浸泡10小时,煎至200ml,去渣取汁,加95%的乙醇溶液200ml混匀,擦冻疮处
17、蛔厥证
蛔厥证之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则吐蛔,手足冷,腹痛,以及久痢久泻等,《伤寒论》乌梅丸:干姜、细辛、附子(先煎 )、桂枝、人参、黄柏各9g,乌梅、黄连24g,当归、蜀椒各6g。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18.赤白痢久不止,肠中疼痛
白术30g,干姜30g,附子50g,地榆30g,黄连30g,阿胶60g,龙骨60g赤石脂90g。
19.妇人伤寒,经脉方来初断,寒热如疟,狂言见鬼者
柴胡120g(去芦),栝楼根60g,桂枝45g,牡蛎30g(熬),干姜30g(炮),甘草(炙)30g。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喝;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干姜60g,附子5g(生用)。功能: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
21.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则吐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6g。
22.产后身痛,脉虚细者。
熟地15g,人参4.5g,白术4.5g(炒),当归9g,白芍4.5g,干姜4.5g。
23.霍乱苦呕不息
干姜60g(切),吴茱萸60g(熬)。
24.配五味子
温肺平喘,化痰止咳。干姜辛热温脾肺之寒,五味子酸温收敛、止咳平喘,用干姜治其生痰之源,五味子以治其标、二药相伍,一收一散,一阖一开,相互制约,以免过于发散耗伤肺气,又防酸收太过敛肺遏邪之弊。
25.配附子
附子辛温大热,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脉纯阳之药;干姜气足味厚,暖脾胃而散寒,回阳通脉以救逆。二药伍用,回阳救逆之力倍增。
26.配甘草
干姜辛温,能走能守,温中回阳,温肺化痰,偏治里寒;甘草味甘性平,炙后人药,益气补中,缓急止痛。二药伍用,辛从甘化,能守中复阳,并且具有温肺益阳之功用,用治腹中冷寒、肺寒痰饮咳嗽等。
27.配黄连
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痰;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二药相伍,辛开苦降,一温散,一寒折,除寒积,清郁热,止呕逆,制泛酸,和胃泻脾开结甚妙。
28.配厚朴
厚朴干姜合用,为苦辛温法。厚朴芳香苦温下气化湿除满为主,辅以干姜辛热之味,温中散寒,运脾化湿二药伍用,相得益彰,温中化湿以祛中焦寒湿,行气消胀以疗肠胃气滞。
29.配桂枝
桂枝辛甘温,功专解肌祛寒,温经通阳,调和营卫;干姜辛热,温阳散寒,蠲除水饮为主。二药伍用,功效益彰,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力增强。
30.配半夏
干姜辛热,能祛脾胃寒邪;半夏性温,降逆止呕,燥湿化痰。二药伍用温胃止呕,“干姜得半夏则呕止。”
31.配大枣
调和营卫,健脾和中。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大枣味甘,益胃合营,二药伍用,辛甘发散为阳,刚柔相济,益脾和中,行脾胃津液,治营卫不和之症。
32.配栀子
栀子性寒味苦,清降心胸间烦热;干姜性热味辛,温散中焦脾胃之寒。二药配对,一寒一热,具有清上温下、平调寒热之功,治误下伤中、脾胃生寒、又有郁热不除、心烦腹满便溏等。
33.配人参
人参干姜均可入中焦脾胃,人参甘而微温,善健脾气扶胃气;干姜辛甘大热,善温暖脾胃而袪寒。二药相使合用,辛甘扶阳,且人参得干姜使补而能行,大气周疏,干姜得人参使行而通,中气畅通,有相补相助之意。
(三)经典选方
1、治卒心痛
干姜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瘥。(《补缺肘后方》)
2.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3.治中寒水泻
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千金方》)
4.治头目旋晕吐逆
川干姜二两(炮),甘草一两(炙赤色)。上二味,为粗末。每服四、五钱,用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前热服。(《传信适用方》止逆汤)
5.治妊娠呕吐不止
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6.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太热者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7.治脾寒疟疾
(1)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
(2)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外台秘要》)
8.治寒痢青色
干姜切豆大,海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补缺肘后方》)
9.治吐血不止
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一钱。(《千金方》)
10.治吐、下血
当归、阿胶各八分,川芎五分,蒲黄一钱,柏叶一钱五分,炒姜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点服。(《观聚方要补》断红饮)
11.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易伤难化,无力肌瘦
干姜(频研)四两,以白饧切块,水浴过,入铁铫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12、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13.治暴赤眼
白姜末,水调,贴脚心。(《普济方》)
14.治痈疽初起
干姜一两。炒紫,研末,醋调敷周围,留头。(《诸症辨疑》)
15.治一切寒冷,气郁心痛,胸腹胀满
白米四合,入干姜、良姜(高良姜)各一两,煮食。(《寿世青编》干姜粥)
16.治食后吐酸水
于姜、吴茱萸各二两。上二味,治下。酒服方寸匕,日二服。胃冷服之,立验。(《千金要方》治中散)
17.治水泻无度
干姜末,粥饮调一钱服,立效。(《政和本草》引孙真人方)
18、疗肠癖,溏便脓血
干姜、黄连、桂心(肉桂)各一分。上为末。服方寸匕,着糜中食,日三服。多脓加桂。忌猪肉、冷水、生葱。(《外台》引《古今录验》千姜散)
19.治夏月为阴寒之气抑遏阳气于内,不得外发,头肢节痛,身体拘急,烦心,肌肤大热,无汗
干姜五钱,桂枝一两,杏仁(苦杏仁)一钱,生甘草一两。上共为细末,每以白汤送下二三钱。(《杏苑生春》)
20.治一切嗽及上气者
干姜、皂荚(猪牙皂)(炮,去皮、子,取肥大无孔者)、桂心(肉桂)(紫色辛辣者,削去皮)。三物并别捣,下筛,各称等分,多少任意。和合后,更捣筛一遍,炼白蜜和搜,又捣一二千杵。每饮服三丸,丸稍加大,如梧子,不限食之先后,嗽发即服。日三五服。(《传信方》)
21.治妇人血痕痛
干姜一两,乌贼鱼骨(海螵蛸)一两。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要方》)
22.治毒热口疮,或下虚邪热
干姜、黄连为末,掺疮上。初若不堪,应手而愈。(《世医得效方》换金散)
23.治牙痛
干姜一两,雄黄三钱。上为细末,搽之立止。(《万病回春》)
24、治鼻
干姜末,蜜和,塞鼻中,吹亦佳。(《千金要方》)
25.治打扑伤损,筋断骨折疼痛
干姜、川乌头、苍术、当归各等分。为细末,用米醋打稀糊,入药末不拘多少,调成膏子。用厚纸,上摊药,乘热贴敷伤处。如冷时,即用火四边炙令热;如干,即以醋润湿之。(《叶氏录验方》胜金散)
26.消化系统肿瘤
人参6g,干姜5g,炙甘草6g,白术9g。水煎去渣,温服,每日分3次服,服后可饮适量热粥以助药力。(《抗癌良方》)
27.胰腺癌
川椒10g,干姜10g,党参15g,白本10g,白芍15g,茯苓10g、猪苓10g、百合30g,藿香10g,佩兰1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服。(《抗癌中草药大辞典》)
(四)方剂
1.大建中汤(《伤寒论》)
川椒、干姜、人参、饴糖。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症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头足痛而不可触近,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辘辘有声。
2.四逆汤(《伤寒论》)
附子、干姜、甘草。功用:回阳救逆。主治:①少阴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细弱。②太阳病误汗亡阳。
3.白通汤(《伤寒论》)
葱白、干姜、附子。功用:通阳破阴。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
4.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熟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五味子、半夏。功用:回阳救急,益气生脉。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症见:恶寒倦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指甲口唇青紫,或口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5.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功效: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或经闭不通等。
6.小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叶子。功用:解表蠲饮,止咳平喘。主治:风寒袭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7、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功用:温肺化饮。主治:寒饮内蓄。症见:咳嗽痰多,痰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8.乌梅丸(《伤寒论》)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功用:温脏安蛔。主治:蛔厥证。症见: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则吐蛔,手足厥冷,腹痛,以及久痢,久泻等。
(五)西医学应用
1.慢性胃炎
用英胡干姜汤治疗慢性胃炎100例。用蒲公英25~50g,延胡索10~30g,干姜3~9g;偏热者重用蒲公英,偏寒者重用干姜,偏于气滞血瘀或疼痛明显者重用延胡索。水煎服用,每日1剂。结果:治愈38例,好转5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4%。
2、胆汁反流性胃炎
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制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各10g,炙甘草6g,党参30g,红枣5枚。加减: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郁金、木香、香附各10g;气滞血瘀者加五灵脂、蒲黄、檀香、延胡索各10g;呕恶纳呆者加藿香、砂仁各6g,焦楂、川朴花各10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6g(后下),当归、肉苁蓉、杏仁各10g。每日1剂,水煎取600ml,分2~3次服。14天为1疗程,2月后复查胃镜并统计疗效。结果:临床治愈(症状消失,食欲食量正常,胃镜复查胃内无胆汁淤积)46例,占76.67%;好转(症状消失,食欲食量正常,胃镜复查胃内仍有胆汁淤积,但较前次减少)9例,占15%;无效(症状减轻,食欲食量改善,胃镜复查同初诊相比无进步)5例,占8.33%。总有效率为91.67%。
3.2型糖尿病
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6g,黄芩20g,黄连20g,人参9g。根据患者实际临床症状进行加减治疗,1剂/天。每组患者治疗3个月,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严格控制饮食,并禁止使用其他降糖药物。结果:观察组患者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糖蛋白、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
4.妊娠呕吐
药用人参12g,半夏10g,干姜10g,竹茹12g,紫苏12g,陈皮12g,砂仁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结果:21例均治愈,用药后2天恶心呕吐停止6例、口服3天后恶心呕吐停止8例、口服1周恶心呕吐停止7例。
5.妊娠恶阻
用干姜人参半夏丸合桂枝汤。党参10g,半夏10g,桂枝10g,白芍10g,干姜10g,甘草5g,大枣2枚。恶寒者加重桂枝量,改干姜为生姜;气虚者加西洋参:厌食纳差加焦三仙。每天1剂,水煎服,7天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43例(服药3~10剂),占89.6%;有效3例,占6.3%;无效2例(服中药后呕吐加重停药),占4.2%。总有效率95.8%。
6.小儿外感发热肢厥
主方用四逆散加干姜,方药组成:柴胡10g、枳实10g、杭白芍5g、甘草5g、干姜5g。兼见咳嗽者加苦杏仁10g、川贝母10g以降气止咳;胃纳差者加白术10g、砂仁10g以温中健脾。水煎服,每日1剂,多次频服,年龄小、体重轻的患儿酌减。结果:52例患者中,40例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1%。
7、慢性结肠炎
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治疗。处方:人参(或党参)15g,干姜、黄苓各9g、黄连6g。加减:脾虚甚者加炒白术、山药;兼肝郁者加四逆散合香附:腹痛甚者重用白芍(可用至30g),另可加延胡索;便血多者加三七粉(或云南白药)、地榆炭;五更泄泻者加肉豆蔻、吴茱萸;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每天1剂,水煎2次,混匀,分多次少量频服。治疗15天为1疗程。病程长、病情重、易反复发作者,配以灌肠疗法,方以孙氏蒲败灌肠液为主:蒲公英、败酱草各30g,穿心莲15g,黄柏10g。浓煎取汁80~100m1,于每晚睡前保留灌肠,灌肠前嘱排尿、排便以减低腹压,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药液灌入宜缓慢,保留时间至少3~5小时。治疗15天为1疗程。灌肠疗法一般于内服药服用10~15天,初显效果后配合使用,视病情、疗效或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3个月至半年。结果:痊愈18例,显效24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6%。其中9例在5个疗程内痊愈,5例在8个疗程内痊愈,4例在12个疗程痊愈。随访6月至5年,痊愈患者中有3例复发,后继以上药适当调整治疗仍有效。
8.胃脘痛
治以温中散寒、化瘀止痛,用干姜党参汤加减。药用干姜20g,葛根20g,党参20g,炒白术15g,木香10g,炙甘草6g,重楼15g。脾胃阳虚者加大干姜。白术用量,减少重楼用量。泛酸欲呕加乌贼骨20g,法半夏15g。两日1剂,2周为一疗程。结果:显效65例,占77%;有效18例,占21%;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98%。
9.顽固性腹泻
艾叶60g(切丝),干姜60g(捣碎成粉末),拌匀用纱布包纳,敷于脐部及下腹部(关元),然后用远红外线或光热照射,每次30分钟(亦可用热水袋热敷,每次30~50分钟)。每日2次,5天为1个疗程。用药过程中无需换药。结果21例患者中,1个疗程治愈者9例,其余12例均在2个疗程之内治愈,平均治疗7次。腹泻病程短者,一旦获效即减少敷药次数,以免大便秘结;腹泻病程长者,宜增加敷药天数,以资巩固。
10.尿毒症性胃炎
干姜、黄芩、黄连各5g,党参10g,鸡内金10g,焦山楂、焦神曲各12g,苏叶、苏梗各10g。泛酸加乌贼骨;便秘加制军或火麻仁。1剂/天,水煎浓200ml,分2次口服。15天为1疗程。有效者连服2个疗程。符合血透条件者,动员其择时作动-静脉内瘘术,待4~6周后,以血透来缓解病情,延长寿命。结果:全部病例服药7天后,恶心、呕吐均有不同程度好转,1个疔程后恶心、呕吐基本消失,食欲增加,体力及精神也好转,再服1个疗程,直至内瘘可以使用即停止服药。
11.手足皲裂
(1)干姜擦剂配制:20%干姜酊30ml(千姜20g,80%乙醇溶液加至100ml取两次滤液合并而得)、干姜粉5g、氯化钠0.5g、甘油30m1、香精3滴,水加至100ml。10%尿素软膏:芜湖市第三制药厂生产,乳剂型,批号980104990116。
(2)用法:治疗组采用干姜擦剂,使用前要求振荡均匀,对照组用10%尿素软膏,两组患者局部涂药后轻轻按摩2~3分钟,每天2~3次。对亚度患者要求先用热水浸泡患处10~15分钟,用刀削去过厚角质层后再涂药,治疗7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70例中治愈46例(65.7%)显效16例(22.8%),无效8例(11.4%),总有效率88.6%;对照组50例中治愈16例(32.0%),显效18例(36.0%),无效16例(32.0%),总有效率68.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中,部分患者涂药后患部有一过性疼痛,有1例患者使用期间皮肤变硬、瘙痒,立即停止用药。10%尿素软膏无明显副反应。
12.腰腿疼
用干姜苍术散治疗寒湿性腰腿痛。干姜50g,苍术10g,当归15g。按此比例配方,研成细末,过筛备用,先将药末用95%乙醇溶液调成糊状,外敷于患者疼痛最明显之处,并用敷料、纱布固定。然后,用装有两只60~100瓦白炽灯泡的烤箱外烤、灯泡离所敷部位2~3寸为宜,每次外敷热烤20~40分钟,每日1次、一般以1~2周为一疗程,如治疗中疼痛明显减轻,则隔2~3日治疗1次,直到疼痛完全消失。在治疗过程中,如局部出现水疱应停止敷药,待水疱消失后继续治疗。结果: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不再复发者16例,占53.3%。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功能恢复,活动自如,仅时感腰腿部稍有不适,疼痛一般不再复发者11例,占36.7%。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恢复,唯受凉或天气转阴时,稍觉疼痛者3例,占10%。本组患者,最短经治3次,最长45次,平均为15次。
13.慢性乙型肝炎
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5g、桂枝10g、干姜8g、黄芩6g、天花粉12g、生牡蛎158、炙甘草6g)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0天为1疗程,3个疗程为判断疗效的极限。随证加减:上腹胀满和(或)畏寒、肠鸣、便溏脾虚寒证明显者,桂枝加至15g,加白术12g、吴萸5g、云苓15g。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以脾气虚证明显者,加黄芪15g、党参10g。口苦、苔黄湿热证明显者:黄芩加至10g,加茵陈20g、金钱草20g,桂枝干姜减量。有瘀血症状者加丹参10g、姜黄10g、三七粉28。体征、HBV标志物及生化异常的,根据临床证候中的侧重而随证用药。结果:治愈21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8%。
14.肝炎后综合征
方选《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药用柴胡10g,桂枝6g,干姜6g,瓜蒌15g,黄芩6~10g,牡蛎30g,炙甘草6g。服法: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7剂为一诊。若食欲不振加焦四仙、鸡内金;胁痛甚加延胡索、川楝、白芍;腹胀甚加厚朴、枳壳、木香;小便不利加茯苓、猪苓、泽泻;头晕头痛加菊花、天麻、钩藤、白蒺藜。结果:29例痊愈,22例好转,总有效率达92.8%
15.幽门梗阻
白术、附子、藿香、神曲各10g,干姜、肉桂、砂仁各6g,姜半夏15g,炙艾叶5g,上腹部胀痛甚者加厚朴、大腹皮各5g,伴有烧灼感者加黄连6g。文火水煎2次(第1次先煎附子30分钟),2次共取药液500ml,混合,分2次温服,每日1剂。结果:治愈56例,无效4例,治疗时间最短4天,最长6天,总有效率93.3%。
16.晕船
干姜粉1g给晕动病敏感性高、中、低受试者口服,开船前30分钟服用,低敏感度受试者13人,100%显示抗晕船;中敏感度受试者20人,17人显示抗晕船;高敏感受试者41人,14人显示抗晕船,总抗晕船有效率81.5%。
17.男性不育症
甘草15g,白术15g,干姜30g,茯苓30g,肉苁蓉21g,淫羊藿30g,菟丝子30g,鹿角胶12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中,30天治愈者有88例,45天治愈者有98例,60天治愈者有126例,90天治愈者有186例。治疗后精液分析检查;精子成活率均恢复到75%以上,除2例患者中断治疗外,有效率达100%。
(四)食疗作用
干姜饼:用面粉150g,拌和作饼子。功用:治冷痢,泄不止,食物不消。
干姜酒:干姜90g,泡入50度白酒2L中。功用:治老人冷气逆,心痛结,举动不得。
干姜粥:白米4合,干姜30g,良姜30g,熬成粥。功用:温暖胃,散寒止痛。
独活姜附酒:将独活、制附子、干姜捣碎后装人布袋置于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3~7天后,过滤去渣即成。功用:有温中散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之功效。
骨碎补粳米粥:将骨碎补、附子、干姜三味药水煎约30分钟,去渣留汁备用,将粳米淘洗干净,粳米内放入药汁,再加适量清水煮至成粥即可。功用温阳益气,适于中老年性关节炎患者食用,症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天气变化加重、昼轻夜重、遇寒痛增等。
干姜养生粥:干姜1~3g,高良姜3~5g,粳米100g。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为粥。功用:暖和脾胃、散寒止痛:
干姜陈皮花茶:干姜3g,陈皮5g,花茶包1个,水250ml。把水加人锅里煮沸后,加入干姜、陈皮再煮约5分钟后,滤渣取汁;将花茶包置于杯中,用煮好的药汁冲泡。功用:温中暖胃。
干姜羊肉汤:羊肉(瘦)150g,干姜30g,盐1g,大葱3g,花椒粉1g。做法:羊肉切块,与干姜共炖至肉烂,调入盐、葱花、花椒面,即可。功用:①温里、散寒、补虚。②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下肢浮肿:泄下量多;月经后期小腹发凉等症。
温肺粥:五味子9g,干姜9g,细辛3g,大米100g。将三味中药洗净,用干净的纱布包好。大米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用沙布包好的中药,同煮成粥。将粥中的纱布包去掉,分早晚两次食粥。功用:温肺、止咳、化痰。适用于冬季感受风寒引起的咳嗽气喘,痰色稀白者。
姜茶饮:干姜3g,绿茶3g。干姜(切丝)、绿茶用水煎浓汁。功用: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适用于细菌性痢疾。
姜枣红糖汤:干姜5g,枣(干)15g,赤砂糖30g。将大枣去核,洗净,干姜洗净,切片。大枣、干姜,加红糖煎汤服。功用:可暖宫散寒,适用于寒凝痛经。
(五)在动物上的应用
干姜粉对多种水产养殖品种的出血、应激等症状有缓解作用。千姜粉可降低南美白对虾在气候变换时出现的应激反应,干姜粉还可提高南美白对虾的抗病能力。在鱼苗鱼种转塘时的应用表明,干姜粉可使鱼在转塘过程中应激性出血率降低30%以上,死亡率也随之降低。在鱼的长途运输过程中,千姜粉既可减轻其“晕车”现象,又可降低鱼群死亡率。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干姜粉可提高鲫鱼的排毒能力,降低死亡率12.7个百分点。
周军等报道,在仔猪出生后15天左右,将500g生姜捣碎,加水熬成1.5~2.0L的姜汁,分3~4次拌料饲喂,不仅能提高仔猪的成活率,还能使仔猪早期增重加快。将烘干的生姜与等量晒干的橘子皮混合研粉,按1%的比例掺入饲料中喂猪,有明显的催肥效果。
张明报道,治疗仔猪腹泻,可用干姜100g、茶叶250g、红糖750g,煮沸煎汤,滤取药液喂服,每头每次250ml,每天2次,3天即愈。治疗家畜创伤,可用于姜、苦参各等份,入铁锅旺火炒至焦黄,表面稍有炭化为止,研细末装瓶备用。先按外科常规处理创面后,取适量药末用灭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调成糊状膏剂敷于创面,必要时包扎伤口,隔日换药1次,连用5~7次。治疗牛疮发痒,取干姜、枯矾各等份,研成细末,选用茶叶煎水,按2% ~3%的比例加入食盐,充分洗涤患部,再撒上干姜枯矾粉末,1~2次/天,连用数日。
内容来源:《干姜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