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清热中草药
一、概述
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也叫毛知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横走根状茎,叶由基部丛生,细长披针形,花茎自叶从中长出,圆柱形直立、花小,粉红色、淡紫色至白色;2~3朵簇生,排成总状花序。果实长椭圆形,内有1~6粒黑色种子,花果期6~9月。
知母中药别名有兔子油草、大芦水、妈妈草、蒜瓣子草、羊胡子根、地参等。知母具有较强抗旱和抗寒能力,在干旱少雨的荒山、荒漠、荒地中都能生长,是绿化山区和荒原的首选品种,全年各季节都能播种,主要是春播或夏播。
知母在我国入药历史悠久,是中药中清热泻火药的重要代表,性寒,味苦、甘,具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等功效,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症。知母的主要药用活性成分是皂苷类化学物,包括知母皂苷A-Ⅰ、A-Ⅱ、A-Ⅲ、A-Ⅳ、B-Ⅰ、B-Ⅱ,其皂苷元有菝葜皂苷元、马尔可皂苷元和新吉托皂苷元,其结合的糖有α-葡萄糖和α-半乳糖等。此外知母还含有一定量的黄酮类化合物。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规定,知母中芒果苷含量不得少于0.7%,知母皂苷B-Ⅱ含量不得少于3.0%。知母入药有“毛知母”与“知母肉”之分。
知母的地理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的10个省(自治区),跨越东经106°~127°,北纬34°~53°。主要产区在河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山东(山东半岛)、河南、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宁夏、内蒙古(南部)、辽宁(西南部)、吉林(西部)和黑龙江(南部);也分布于朝鲜等地。河北、山西的知母主要集中分布于太行山脉两侧。河北易县、涞源一带是知母的道地产区,所产知母品质为全国之首,其药材习称“西陵知母”
野生毛知母主产地河北易县、涞水、涞源、灵寿、平山、张北、赤城、阜平:山西榆社、五台、代县、寿阳;内蒙古扎鲁特旗、西乌珠穆、东台珠穆、林西、科尔左中旗、阿荣旗;辽宁铁岭、阜新等地亦有分布。
栽培知母主产于河北省安国市及周边的博野、定州、深泽、安平、里县等地;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知母种植面积也较大,主要种植在谯城区十九里镇马老家一带等。
二、药理作用
知母别名:蚳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芪母、提母、女雷、女理、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苦心、儿草、水须、昌支、蒜瓣子草、兔子油草、山韭菜、羊胡子根、穿地龙、虾草、马马草、淮知母、药材基原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知母药理作用总结如下: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知母在体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及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均有较强抗菌作用。用含2.5%知母粉的饲料喂饲实验性结核病小鼠,能使其肺部结核病灶减轻。知母对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癣菌如许兰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铁锈色毛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和犬小芽孢菌等在沙伯培养基上表现较强的抗菌作用。从知母中提得的一种水溶性皂苷,对结核杆菌尤其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一种黄酮结晶,亦有抑制结核杆菌作用。
2.抑制Na+,K+-ATP酶活性
体外实验证明,知母皂苷元(菝葜皂苷元)是Na+-K+-ATP酶抑制剂,对提纯的兔肾Na+,K+-ATP酶有极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活性同专一性Na+,K+-ATP酶抑制剂乌本苷相比,两者在2x10-5mol/L时抑制程度相近。以甲状腺素速诱导小鼠肝脏Na+,K+-ATP酶增量,知母皂苷和皂苷元可使这些小鼠肝脏切片的过高耗氧率抑制到接近正常小鼠的水平;对正常小鼠肝切片的耗氧率虽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意义。大鼠整体实验也表明,知母皂苷元25mg/只灌胃可抑制因同时灌胃甲状腺素引起的肝、肾和小肠黏膜中Na+,K+-ATP酶活性升高。
3.对交感-肾上腺功能的影响
以50%知母水煎剂给大鼠灌胃,每日4ml,连续3周,可使肾上腺内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明显降低,提示儿茶酚胺合成减少,与此同时,肾上腺重量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轻,心率逐周降低,至第3周明显低于给药前。此外,按人体常用剂量5倍给家兔灌胃,连续5天,对正常动物血浆皮质酮水平未见明显影响,但可拮抗外源性皮质激素制剂地塞米松引起的反馈性血浆皮质酮水平降低。进一步研究证明,其机制之一是知母抑制了肝脏对皮质醇的分解代谢。
4.降血糖作用
以知母200mg/kg水制浸膏给正常家免灌胃,血糖可下降达18%~30%,持续6小时以上;以知母每天500mg/kg生药的水制浸膏给四氧嘧糖尿病家兔灌胃,连续4天,也出现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并可减轻胰岛萎缩。给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腹腔注射知母水浸膏150mg/kg(生药量)也可见血糖明显下降。知母并可促进大鼠横膈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并使横膈内糖原含量增加,但肝内糖原量却减少,尿中酮体含量减少。从知母根茎中分离得到的知母聚糖A、B、C、D有降血糖作用,其中知母聚糖B的活性最强。
5.解热作用
对知母是否具有解热作用的报道不一。有报道知母对大肠杆菌引起的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但也有报道白虎汤在去掉石膏后的知母、甘草煎剂灌胃给药对实验性发热家兔未见明显退热作用。知母根茎中的皂苷具有明显降低由甲状腺素造成的耗氧率增高及抑制Na+,K+-ATP酸活性的作用,其中总皂苷对Na+,K+-ATP酶的抑制率达59.8%,其半琥珀酸衍生物抑制率为89.8%,故认为与其清热泻火的功效有关。
6.抗肿瘤作用
知母皂苷对人肝癌移植裸大鼠有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使生存期延长,但统计无显著差异。另对治疗皮肤鳞癌、宫颈癌等有较好疗效且无副作用。
7.其他作用
知母果苷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知母中的烟酸有维持皮肤与神经健康及促进消化道功能的作用。知母提取物对逆转录酶和各种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知母菝葜皂苷元和知母水煎剂均能明显降低高甲状腺激素状态小鼠脑β受体RT值,但对亲和力无影响,还能显著改善该状态小鼠的体重下降。
三、中医学应用
千百年来,知母主要以原药材形式进行流通。知母饮片应用历史悠久,目前仍为中医药大量使用的初级药品形式。知母浸膏是近代开发出的原料药产品,大量应用于中药及保健品等相关领域。
(一)功能主治
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配伍有协同之效,如白虎汤。
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
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
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
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
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
《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疽。
《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
《纲目》:“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
《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汗,遗精,痹痿,瘛疭。
(二)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
(三)附方
(1)治伤寒邪热内盛,齿牙干燥,烦渴引饮,目眛唇焦:知母五钱,石膏三钱,麦门冬二钱,甘草一钱,人参八钱。水煎服。(《伤寒蕴要》)
(2)治温疟壮热,不能食:知母、鳖甲(炙)地骨皮各三两,常山二两,竹叶(切)一升,石膏四两(碎)。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蒜、猪肉、苋菜、生葱、生菜。(《延年方》知母鳖甲汤)
(3)治火冲眩晕,暴发倒扑,昏不知人,甚则遗尿不觉,少顷汗出而轻,仍如平人,右关脉细敷,脾阴不足者:知母、黄柏、黄芪、当归身。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补血汤)
(4)治消渴:生山药一两,生黄芪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捣细)二钱,葛根钱半,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水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
(5)治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动作倦息,上半日咳嗽烦热,下午身凉气爽,脉数有热者:知母三钱,黄柏三钱,人参二钱,麦冬五钱,广皮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参冬饮)
(6)治肺劳实热,面目苦肿,咳嗽喘急,烦热颊赤,骨节多痛,乍寒乍热:知母、贝母(去心膜)、杏仁(去皮尖,炒)、甜葶苈(略炒)、半夏(汤泡七次)、秦艽(去芦)、橘红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二母汤)
(7)治肺家受燥,咳嗽气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母甘桔汤)
(8)治妊娠子烦,因服药致胎气不安,烦不得卧者:知母一两,洗焙为末,枣肉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人参汤下。医者不识此病,作虚烦治,反损胎气。(《产乳集验方》)
(四)各家论述
(1)李果:“知母,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仲景用此入白虎汤治不得眠者,烦躁也。烦出于肺,躁出于肾,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源,缓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闷塞而渴者,热在上焦气分,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气薄味薄淡渗之药,以泻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热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乃无阴则阳无以化,法当用黄柏、知母大苦大寒之药,以补肾与膀胱,使阴气行而阳自化,小便自通。”
(2)《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气味俱厚,沉而下降,为肾经本药。兼能清肺者,为其肃清龙雷,勿使僭上,则手太阴无销烁之虞也。泻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烦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泻,亦令人减食,此惟实火燔灼者,方可暂用。若施之于虚损之人,如水益深矣。盖苦寒之味,行天地肃杀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
(3)《本草正》:“古书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盖谓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肾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阴,是即所谓滋阴也。故洁古、东垣皆以为滋阴降火之要药。继自丹溪而后则皆用以为补阴,诚大谬矣。夫知母以沉寒之性,本无生气,用以清火则可用以补阴,则何补之有?”
(4)《重庆堂随笔》:“知母,清肺胃气分之热,则津液不耗而阴自潜滋暗长矣。然仲圣云、胃气生热,其阳则绝。盖胃热太盛,则阴不足以和阳,津液渐干、而成枯燥不能杀谷之病,其阳则绝者,即津液竭也,清其热,俾阳不绝、则救津液之药,虽谓之补阳也可。乃后人以为寒凉之品,非胃家所喜,谆谆戒勿轻用、辄从事于香燥温补之药者何哉!”
(5)《本经疏证》:“知母能益阴清热止渴,人所共知,其能下水,则以古人用者甚罕、后学多不明其故。……《千金》《外台》两书用知母治水气各一方。《千金》曰,有人患水肿腹大,其坚如石,四肢细,少劳苦足胫即肿,少饮食便气急,此终身之疾,服利下药不者,宜服此药,微除风湿,利小便消水谷,岁久服之,乃可得力,瘥后可常服。其所用药,则加知母于五苓散中,更增鬼箭羽、丹参、独活、秦艽、海藻也。《外台》曰,《古今录验》泽漆汤,疗寒热当风,饮多暴肿,身如吹,脉浮数者。其所用药,则泽泻、知母、海藻、茯苓、丹参、秦艽、防己、猪苓、大黄、通草、木香也。其曰,除风湿,利小便,曰疗寒热当风,饮多暴肿。可见《本经》所著下水之效,见于除肢体浮肿:而知母所治之肢体浮肿,乃邪气肢体浮肿,非泛常肢体浮肿比矣。正以寒热外盛,邪火内著,渴而引饮,火气不能化水,水遂泛滥四射,治以知母,是泄其火,使不作渴引饮,水遂无继,蓄者旋消,由此言之,仍是治渴,非治水也。于此,见凡肿在一处,他处反消瘦者,多是邪气勾留,水火相阻之候,不特《千金方》水肿腹大四肢细,即《金匮要略》中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身体尪赢,脚肿如脱,亦其一也。《金匮方》邪气水火交阻于下,《千金方》邪气水火交阻于中、阻于下者,非发散不为功,阻于中者,非渗利何由泄,此《千金方》所以用五苓散,《金匮方》所以用麻黄、附子、防风,然其本质均为水火交阻,故共用桂、术、知母则同也,桂、术治水之阻,知母治火之阻,于此遂可见矣。”
(6)《医学衷中参西录》:“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则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煮饮之,即甘胜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阴也,有谓知母但能退热,不能滋阴者,犹浅之平视知母也。是以愚治热实脉数之证,必用知母,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共有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
(7)《本草正义》:“知母寒润,止治实火,泻肺以泄壅热,肺痈燥咳宜之,而虚热咳嗽大忌。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瘅热宜之,而脾气不旺亦忌。通膀胱水道,疗淋浊初起之结热,伐相火之邪,主强阳不痿之标剂。热病之在阳明,烦渴大汗,脉洪里热,佐石膏以扫炎熵;疟证之在太阴,湿浊熏蒸,汗多热甚,佐草果以泄脾热。统详主治,不外实热有余四字之范围。”
现代中药中许多治疗糖尿病处方中多含有知母,以知母作为原料的中药有近百种,如知柏地黄丸、二母丸、止嗽润肠丸等,因此,知母中药材在中医中药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内容来源:《知母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