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中药材大数据中心

云南省中药材大数据中心

    低价不等于低质?药品集采的“质量与疗效之争”

    发布时间:2025-01-21 阅读数:563

    近年来,国家药品集采大幅降低了药品价格,为医保基金和患者节约了大量开支。然而低价药品的质量与疗效问题却引发了广泛讨论,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在近日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常委郑民华等20位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血压不降、麻醉不睡、泻药不泻”——这不是段子,而是来自医疗一线的真实警示。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等专家集体发声,这份"重量级"名单背后,透露出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反映的问题令人震惊:

    • 抗生素出现过敏反应
    • 降压药吃了血压还是降不下来
    • 麻醉药用了病人还是睡不着
    • 肠道准备用的泻药效果不佳

    当20位顶级医院的专家集体发声,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在药品集采的赛道上,我们是否在追求低价的同时,忽视了更重要的"性命攸关"?

    这一提案反应了以下三大担忧

    1. 价格降低是否影响药品疗效?

    “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泻药不泻”等药效问题频频在临床一线出现,引发医生和患者对药品疗效的质疑。

    当"薄利多销"遇上"救命药"

    让我们用一组数据说话:

    最新一轮集采中,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最低中选价格仅为0.034元/片。看似"惠民"的背后,却让人不禁思考:这么低的价格,质量真的能保证吗?

    深入分析发现,低价背后有三个关键因素:

    原料药成本低(每片仅0.003元)

    自动化生产降低人工成本

    大包装设计减少包装成本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药品不是普通商品,价格优势不应凌驾于质量之上。当谈到救命的药品时,性价比的天平是否应该更倾向于"性"而不是"价"?

    2. 担心买不到原研药

    医生和患者希望在特定情况下能够选择原研药,但由于集采药占主导,获取原研药的渠道和医保支持有限。

    3. 产业发展难以为继

    药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可能对药企研发创新形成压力,影响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某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麻醉药等,在临床使用中经常有反映药效不佳的情况,有些往往加大药量也不起效,面对如此情况医生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向上反映也没渠道,病人在会经常由于更换药物,而发生疗效不佳的情况,有时甚至危及生命。”提案写道。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今年提交的关于优化药品集采的提案中提到,虽然缺乏临床试验支撑,但医生普遍反映,与进口药或原研药相比,集采药疗效欠佳。如,使用相同剂量的降压药,进口药可将血压控制稳定;而使用集采药,患者血压难以控制至正常水平或波动较大。

    民革上海市委今年向上海政协提交了《关于药品集中采购背景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与连续性的提案》。这份提案指出,当前集采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药品疗效、药品质量与患者信任需提升。尽管一致性认证是权威严格的认证体系,但对集采不同厂商的相同药品名,有用药患者反映其药效存在差异。

    集采政策的双刃剑效应

    自2018年以来,集采政策确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累计节约医保费用6300亿元,80%节省资金转投创新药,显著降低患者用药负担。但在这些耀眼数字背后,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正在显现:过度追求低价可能导致优质药企失去市场积极性,最终伤害的是患者权益。

    郑民华等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 完善药品质量监管体系、严格把控药品质量。 药监局应从严管控整个药品质量的监管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对药厂进行药品检测。可直接从医院抽查药品,确保抽样药物和一致性评价过程中的各项药效完全相同。评测结果尤其是需要明示的生物等效性试验结果应给予完整公示,而不仅局限于简单的名录列举。建立统一的反馈平台,收集临床医生对于集采药品使用的药效情况及意见,及时将相关情况反馈给药企。
    2. 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与选择权,保障原研药获取渠道。对于特定疾病和复杂病情,如果患者自己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并且愿意自费购买原研药建议在医生评估后允许开具原研药处方,医保部门根据患者需求提供差异化报销比例。放开原研药与非原研药比例,把选择权交给医生,对于疗效好的原研药物,医保要纳入目录,以保证质量与价格。
    3. 完善不良反应报告机制。 药企、医疗机构需履行药品质量监管职责,及时向药监部门报告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4. 优化药品供应机制。建立药品供应预警和调剂机制,放宽医院采购非集采药品的限制,鼓励各级医院合理规划药品采购量。除缺药登记机制外,还应建立社区医院与上级医院的药品调剂机制。在供应短缺时,通过上级部门调剂,确保药品供应。
    5. 信息公开与反馈平台 建议完善电子处方流转和药品供应查询系统,加强宣传推广,指导设立医院电子虚拟药库,构建顺畅的信息共享流通平台。完善“随申办”上医院采购药品查询的信息系统,定期更新国家集采药品在各医院储备情况等信息,方便患者查询药品供应情况

    医务人员当“吹哨人”:质量问题如何解决?

    面对集采药品的质量争议,国家医保局积极回应,表示高度重视集采中选药品的质量与疗效问题。医保局明确提出:

    1. 加强药品监管:落实全覆盖检查机制,确保仿制药与原研药一致性评价的标准执行到位。
    2. 欢迎临床反馈: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通过不良反应报告机制,及时反馈药品疗效问题,为改进政策提供依据。
    3. 明确责任追究:对确实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药企,追究法律责任并暂停生产和销售。

    “医者父母心”,临床医生集体发声,正是出于对患者健康的责任担当。在推进医药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牢记:药品是特殊商品,其质量关乎生命安全。让我们在追求"价美"的同时,更要守住"质优"的底线。

    人民健康,值得用最严格的标准去维护,值得投入最优质的资源去保障。这才是医药改革的终极目标。


    内容来源:数字云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