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种植指南:黄芪栽培技术
黄芪的种植方法
一、选地
黄芪为深根药材,土壤养分消耗大,宜选择地势向阳,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腐殖质多、能排能灌的中性和微碱性壤土或砂质壤土,通透性较好,有利于黄芪根系下扎,保证了优质鞭杆的形成,低洼、黏土、重盐碱地均不宜栽种。
二、耕作与整地
用中小型挖掘机,从芪坡上部开始,将土壤翻挖80~100cm深,将挖出的大石块、灌木根堆放在一起,边退边挖。并将土块打碎,地面整理平整,无坑洼。如需要施基肥时,亩施25kg过磷酸钙或三元复合肥作基肥,将基肥均匀撒于地面,然后翻入土壤混匀。挖出的碎石块、杂草根清理出地块外,等待播种。坡度较大的地块,每隔50m左右,不要翻挖,沿等高线保留3米左右原植物带,防止下大雨时引起水士流失。
三、播种
(一)繁殖方法
生产上一般采用种子直播和育苗移栽的方法。直播的黄芪根条长,质量好,但采挖时费时费工;育苗移栽的黄芪保苗率高,产量高,但分叉较多,外观质量差。
(二)直播
1.播种期
黄芪春、夏、后秋三季均可播种,春季于4月上旬清明节前后播种,夏季于6~7月雨季播种,最迟不超过7月20日。也可以于后秋地冻前大约10月下旬播种。
2.种子机械处理
(1)种子精选 将上年采收的、种皮黄褐色或棕黑色、发芽率70%以上的优良黄芪种子放在苫布上晾晒1天,用风机精选,除去不饱满、虫蛀的种子。
(2)种子处理 将待播种子在碾米机里粗过一遍,划破种皮,然后用“高巧”进行药剂拌种,晾干后待播。
3.机械播种及播种量
用改造后的山地谷黍播种机沿等高线播种,开沟、播种、履土、碾压一次完成。行距50cm,每亩播种量为1kg。
(三)育苗移栽
按行距15~20cm条播,每亩用种量5~6kg。育苗一年后,于早春土壤解冻后,边起边裁,按行距30~35cm开沟,沟深10~15cm,选择根条直、健康无病、无损失的根条,按15cm左右的株距顺放于沟内,覆土3cm左右,压实后浇透水。
四、田间管理
(一)间苗与定苗
播种齐苗后(播种后20天左右)应及时进行查苗补苗,对于缺苗断垄的地块进行补种。补种时在缺苗处开浅沟,将种子撒于沟内,覆少量湿土盖住种子即可。补种时间不得晚于7月中旬。
(二)中耕与除草
播种当年不除草,以后每年黄芪返青后封垄前进行第一次中耕锄草,7月上旬进行根据杂草生长情况拔草。
(三)摘蕾与打顶
生产田7月上旬摘除花序或打顶10cm。留种田摘除植株上部小花序。摘除花序有利于集中营养供给根部或留下的种子。
(四)施肥
黄芪喜肥,在生长第一、二年生长旺盛,根部生长也较快,每年可结合中耕除草施肥2~3次。第一次每亩沟施无害化处理后的人畜粪尿1000kg,或硫酸铵20kg。第二次以磷钾肥为主,用腐熟的堆肥1500kg与过磷酸钙50kg、硫酸铵10kg混匀后施入。第三次于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每亩施入腐熟的厩肥2500kg,过磷酸钙50kg,饼肥150kg混合拌匀后,于行间开沟施人,施后培土。
(五)越冬管理
进入冬季,黄芪枝叶枯萎,要及时清除残枝枯叶,除去田间地埂杂草,集中堆沤,消除病虫害的越冬场所,以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基数。另外,加强冬季看护,禁牧,禁止人畜践踏,禁止放火烧坡。
黄芪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恒山黄芪主要病虫害
(一)主要病害
调查中发现,恒山黄芪地上部分病害主要是白粉病,地下部分病害主要是根腐病,这两种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其他病害在调查中未曾发现,需要进一步调查。
1.黄芪白粉病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叶柄、茎和荚果。叶片发病,最初产生近圆形白色粉斑,后迅速扩大成片,上面布满白色粉末状霉层,为病菌产生的菌丝体。严重时叶背及整株被白粉覆盖。后期白粉变白色,霉层中产生小颗粒,即病菌的闭囊壳。白粉病在黄芪产区普遍发生,造成叶片枯黄、变褐早落。该病由白粉菌属真菌所致,以闭赛壳随病株残体在田间地表越冬,翌年5~6月,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闭囊壳吸水后释放出大最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发病。菌丝可在黄芪芽上越冬,来年也可侵染发病。病斑上新产生的分生孢子经气候引发多次再侵染。天气干旱植株的抗病性降低,易发病;植株群体过大,遮光严重时也易发病,气候温暖且有一定的湿度时易造成大流行。该病在恒山地区每年6月上旬开始发病,8~9月发病率可达90%以上。
防治策略:彻底清除病残体,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注意株间通风透光,增强植株抗病性。选用新茬地种植,避免连作及在低洼潮湿地块种植。加强田间调查,发现发病中心及时组织防治。
2.黄芪根腐病
该病危害黄芪根部,被害黄芪枝叶发黄,植株萎蔫枯死;主根顶端或侧根首先发病,然后再逐渐向上蔓延。受害根部表面粗糙,呈水渍状腐烂,其肉质部红褐色;严重时,整个根系发黑腐烂,极易从土中拔起;土壤湿度大时,在根部产生一层白毛。该病由镰刀菌属真菌所致。带菌的土壤和种苗是根腐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该病在恒山地区每年5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月以后发生严重,常导致植株成片枯死。该病呈点、片状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严重,植株长势弱的地块发病较重。该病发展蔓延速度快,开始发病后,迅速向四周蔓延,几天内就出现枯死现象。
防治策略;整地时进行土壤消毒,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特别是对低洼潮湿地块要重点处理,防止病菌扩散,加强田间排水,必要时辅以药剂防治。
(二)主要虫害
通过调查,为害恒山黄芪的主要害虫有5目10科27种,其中为害严重、造成较大损失的有5大类害虫,即,芫菁类、蜻类、食心虫类、蚜虫类和蒙古灰象甲。其他害虫亦有发生,但为害较轻。
1.芫菁
为害恒山黄芪的鞘翅目芫菁科害虫主要有3种。即中华豆芫、虎斑芫菁和绿芫菁,以上3种芫菁在恒山黄芪产区普遍发生,发生期及为害情况亦大致相同。芫菁在恒山地区每年发生1代,以第5龄幼虫(假蛹)在土下越冬,次年继续发育至6龄,5月上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出现羽化成虫,6月上旬至7月下旬为害,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严重为害期。第2代成虫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但数量逐渐减少。芫菁为害虫态为成虫,成虫白天活动,有群集为害的习性,活泼善爬,喜食嫩叶、花芽,也能取食老叶和嫩茎。叶被害后,往往仅留叶脉,严重时全株叶片被吃光,影响开花结实。该类害虫常点片发生,局部地区暴发成灾。
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主,冬季耕翻土地,消灭越冬幼虫;因有群集为害习性,可于清晨人工网捕。
2.蝽
为害恒山黄芪的半翅目蝽类害虫主要有斑须蝽、绿蝽、菜蝽和赤条蝽。其中,斑须蝽为害较重,绿蝽为害次之,菜蝽和赤条蝽为害较轻。为害严重的斑须蝽在恒山每年发生23代,虫期发生不整齐,5~9月均可见成虫。一般以成虫于草丛、石洞及石缝等处越冬,次年寄主发芽后越冬成虫开始活动为害。为害虫态为成虫、若虫,为害方式主要是刺吸新芽、嫩枝、叶及果实的汁液,削弱黄芪长势,影响产量及果实的质量。恒山黄芪产区一般5月中旬始见成虫,6月份进人为害盛期,到8月份形成第二个为害高峰。该虫喜食幼嫩组织,趋光,喜欢在黄芪植株上部的嫩叶及花芽上取食交尾,中午光照充足温度较高时活动旺盛。该虫食性杂,在其他植物上也转移为害。
防治策略:注意冬季清除杂草、落叶,早春集中清除田边及四周杂草、枯叶,可消灭部分成虫。因该虫寄主种类多,并有转移习性,当前防治应以药剂防治为主,并要注意各种寄主上的防治。
3.食心虫类
为害恒山黄芪的食心虫主要有鳞翅目夜蛾科的棉铃虫。该类害虫主要为害黄芪的种荚,为害率一般为10%~30%,严重者可达50%以上,对黄芪种子的产量影响极大。棉铃虫在恒山地区发生代数不详,成虫一般多在夜间活动,白天潜伏,栖息于叶背面或荫蔽的场所。6月下旬为成虫活动高峰,初龄幼虫取食嫩叶,稍大后为害花、果荚,多从基部钻入,蛀食花蕾、果实,为害严重的可将黄芪荚内的种子全部吃光,后咬破种荚钻出转移为害,以何种虫态越冬仍需继续研究。
防治策略:应以黑光灯诱杀成虫和保护天敌,实行以虫治虫为主。
4.蚜虫
为害恒山黄芪的蚜虫种类主要为首蓿蚜,该虫每年发生多代,主要以无翅胎生雌成蚜、若蚜或卵越冬,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开始活动孵化。5月下旬进人黄芪田为害,6月进人为害盛期,该虫为害多群集于嫩芽、微叶上吸食计液,使芽梢枯萎,嫩叶萎缩,影响植株生长,投粉和结果,此时如不抓紧防治会造成卷叶,停止生长,严重减产。春末夏初,气候温暖、雨量适中或偏早时有利于该虫发生,7~8月,高温高湿天气,暴风雨常造成蚜虫大量死亡,种群密度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天敌昆虫,如瓢虫、草岭和食蚜蝇在恒山黄芪产区对蚜虫种群数量的影响较大,在生物防治上有重大意义。
5.蒙古灰象甲
该虫在恒山黄芪产区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5月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取食为害。成虫白天活动,以上午10:00前后和下午16:00前后活动最盛,受惊扰假死落地,夜晚和阴雨天很少活动,多潜伏在枝叶间和作物根际土缝中。该虫主要取食黄芪的幼苗和嫩叶,影响黄芪的生长发育,为害严重时,可将整株幼苗及嫩叶吃光,5~6月是为害盛行期。经过一段时间取食后开始交尾产卵,一般5月开始产卵,多成块产于表土中,卵期40余天,8月以后成虫绝迹。
防治策略:抓住苗期,结合地下害虫的防治进行药剂土壤处理。成虫、幼虫大发生时及时喷药防治。
6.其他害虫
除了上述5类主要害虫外,为害恒山黄芪的害虫还有鞘翅目金龟甲科的5种金龟子、其中以黑绒金龟子为害较重,成虫取食幼苗、嫩叶,幼虫为害根部;铜绿金龟子和另外3种暂未定名的金龟子均为害较轻;直翅目蝗科的7种土蝗也可形成为害,但较轻,可能与当地环境条件有关,也可能由于其天敌昆虫、芫菁幼虫等的大量存在抑制了其种群数量的增长。
(三)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恒山黄芪的主要病害有2种,害虫有5目10科27种。在调查中时也发现,恒山黄芪产区的害虫天敌资源丰富,因此,在制定综合防治对策时应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技术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由于中药材生产的特殊性,进行化学防治要做到科学使用农药。首先,要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合理用药,能不用农药的尽量不用农药,能兼治尽可能兼治,能用生物农药尽量使用生物农药,以达到减少污染或无污染的目的,保证药材的高质量;其次,用药必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同时应尽量减少用药次数,仅在防治的关键时期用药;第三,使用化学药剂时应尽可能避免对天敌的杀伤,或选择对天敌较安全的农药,施药时应注意对天敌的保护。
二、甘肃黄芪的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者为黄芪白粉病、黄芪霜霉病、黄芪斑枯病和黄芪根腐病,防治以采用农业、生物、物理等综合措施为主,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防止污染和农药残留。
(一)黄芪白粉病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初冬,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施足底肥,氮、磷、钾比例适当,不可偏施氮肥,以免植株徒长;合理密植,以利通风透光。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62.25%晴菌唑或代森锰锌(仙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或12.5%速保利(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多菌灵磺酸盐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氟硅唑(福星)乳油4000倍液。
(二)黄芪霜霉病防治 措施
1.农业防治
初冬,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合理密植,以利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提高寄主抵抗力。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72.2%普力克(丙酰胺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53%金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2.5%抑快净水分散颗粒剂1500倍液、或78%波-锰锌可湿性粉500倍液。当霜霉病和白粉病混合发生时,喷施40%乙膦铝可湿粉剂2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粉剂2000倍液。
(三)黄芪斑枯病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800倍液、或20%二氯异氰脲酸钠(菜菌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0%琥铜·乙铝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500倍液。
(四)黄芪根腐病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平整土地,防止低洼积水;实行3~5年以上轮作;合理密植,以利通风透光;采挖、栽植、中耕时尽量减少伤口;采挖时剔除病根、伤根;防治地下害虫,减少虫伤。
2.土壤处理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2千克/亩,加细土30kg拌匀撒于地面、耙入土中。栽植时栽植沟(穴)也用此药土处理。
3.药剂防治
栽植前一天用3%恶露·甲霜(广枯灵)水剂700倍、或50%多菌灵-磺酸盐(溶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清土(乙酸铜)可湿性粉剂900倍液蘸根10分钟,晒干后栽植,或用10%咯菌睛(适乐时)15m1,加水1~2kg,喷酒根部至淋湿为止,晒干后栽植。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预防,每隔7天1次,连喷2~3次;根腐病发生后,用10%的石灰水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防治。
(五)虫害防治
高海拔区虫害较少,蚜虫和黄芪种子小蜂可在盛花期及种子乳熟期各喷1次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以杀灭大量羽化的成虫;低海拔区虫害较多,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者80%敌敌畏乳油30~40ml兑水30kg喷雾防治。
幼苗期黄芪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和蚜虫等。可用浸苗(种苗处理部分)及撒毒饵的方法加以防治。先将饵料(麦麸、玉米碎粒)5kg炒香,而后用90%敌百虫30倍液0.15kg拌匀,适量加水,拌潮为度,撒在苗间,施用量为2~3千克/亩。蚜虫、跳甲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有条件的可在田间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
黄芪药材的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年限
黄芪的采收年限一般为2~3年,山西恒山地区黄芪5年以上采收。
目前我国商品黄芪依据种植方式和生长年限主要存在4种情况,其中,山西黄芪的种植方式和生长年限最接近传统野生资源,商品药材的性状几乎与野生黄芪没区别,但占用土地年限长,因根深采刨困难提高了生长成本,故产量有限,价格最高;河北与山东黄芪一年生种植成本最低,但药材性状与传统黄芪相差甚远,且因柴性过大不易切片,价格较低,产量也在逐年减少,河北产量下降最快;甘肃黄芪育苗移栽为多,易采挖,药材外观性状与传统芪有一定差异,但饮片成片率较高,市场价格易于接受,故迅速发展成为产量最大的黄芪产区;内蒙古黄芪的生产成本介于山西与甘肃之间,产量与价格也在两者之间。
(二)采收季节
当霜降地上部分枯萎时,或春季土壤解冻以后至植株萌芽前采挖,并以秋季采收为佳,此时水分小,粉性足,质坚实。
(三)采收方法
黄芪传统为人工采挖,费工费时,现在种植黄芪多采用机械采挖,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采收于秋季茎叶枯萎后进行,将根从土中深挖出来,避免挖断主根或硬伤根皮。
(四)黄芪药材的加工
根挖出后,除去泥土,趁鲜将芦头上部(根茎)剪掉,大小一齐晾晒至皮部略干,表皮不易脱落时,扎成直径约15cm的小捆,用绳子活套两端,下垫木板,手拉绳头,用脚踏着来回搓动。搓后堆码发汗,严防发霉,促进糖化。2~3天后,晾晒搓第2遍,如此反复数次,直至全干。要求表皮保持完整,皮肉紧实,内部糖分积聚,条秆刚柔适度,最后砍去头、尾,剪尽毛根,分等扎把,即成商品药材。
来源:书籍《黄芪生产加工适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