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中药材大数据中心

云南省中药材大数据中心

    泽泻——生长在池泽里的中药材

    发布时间:2024-07-08 阅读数:2206

    一、概述

    泽泻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从历代本草可以看出,泽泻的最早产地应该是“汝南”地区,明代以后的福建地方志均有记载建泽泻。“建泽泻”一词最早出现在清·郭柏苍的《闽产录异》,并同时记录福建道地产地为建安瓯宁,即现在的建瓯所在地。直至今天,建泽泻的福建产区依然在建瓯市,“建泽泻”的最优品质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其具有自己悠久的种植及加工方法。泽泻的临床应用首见于《素问·病能论》,到明代,对泽泻的功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又名,水泻、鹄泻、及泻、蕍、芒芋、禹孙。用于水湿肿胀,暑天吐泻(头晕,饮、小便不利)等症状”。

    闽产泽泻的记载,始见于《八闽通志》。泽泻素有“福建道地药材”之称,是一味药用价值高的中药材,其地下块茎、叶皆可人药,尤以地下块茎为佳;其主要功效为利水、渗湿、泄热,用治小便不利、泻痢等,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药材之一。近年来泽泻品种退化严重,种植以散户为主,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种植成本高,种植户积极性低,田间管理粗放;产地的泽泻种植技术、加工方法仅仅是口耳相传,缺少系统的梳理和记载,未形成规范化的种植、采收和加工方法,这些因素导致泽泻的种植面积和亩产量急剧下降,由历史最高峰的年产量约2500吨降至2015年估算年产量15吨,这已严重影响、制约泽泻优质资源的提升和泽泻产业的发展。因此,对泽泻的生产加工适宜技术进行研究已刻不容缓。

     

    二、种植历史与现状

    泽泻分布很广、生于沼泽边缘。历史上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近代,家种泽泻主要在福建、四川、江西、云南、贵州、湖南、浙江、上海、江苏、安徽。主产于福建建瓯、建阳、浦城、顺昌、南安、同安、龙海、漳浦、福州;四川灌县、新都、浦江、彭山、眉山、乐山、泸州、德阳。此外,江西广昌、于都、宁都;广东东莞、海丰、电白、徐闻、海康、遂溪、廉江、增城;广西北流、博白也产。

    商品中以福建、江西产者称建泽泻,个大,圆形而光滑;四川、云南、贵州产者称川泽泻,个较小,皮较粗糙。福建建瓯、建阳、浦城等地栽培历史较久,产量大,质量好,素有“建泽泻”之称,为道地药材。

    陶弘景曰:“汝南郡属豫州。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汉中、南郑、青州、代州者。形大而长,尾间必有两歧为好。此物易朽蠹,常须密藏之。丛生浅水中,叶狭而长。”《名医别录》:“生汝南池泽,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阴干。叶五月采,实九月采。"《本草图经》:“今山东、河、陕、江、淮亦有之,汉中者为佳……今人秋末采,暴干。”《植物名实图考》曰:“抚州志:临泽泻,其根圆白如小蒜。”《新修本草》注:“今汝南不复采用,唯以泾州、州者为善也。”《本草蒙筌》:“淮北虽生,不可药用。”《药物出产辨》:“福建省建宁府上。”

     

    三、药理作用

    药理研究表明,泽泻有抗肿瘤、抗过敏、抗炎、抗乙肝病毒活性、降血脂、利尿等作用。

    1、抗肿瘤作用

    研究人员在从中草药中筛选抗肿瘤活性物质时发现泽泻中的23-乙酰泽泻醇B能够诱导多种肿瘤细胞的凋亡。分子机制研究表明泽泻诱导了Bax上调与核转移,激活了caspase-8、caspase-9和capspase-3,通过线粒体介导机制,诱导了肿瘤细胞的凋亡,该过程同时涉及外部凋亡途径和内部凋亡途径。另外,泽泻还可以逆转P-糖蛋白过表达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其主要成分23-乙酰泽泻醇B是一种P-糖蛋白的转运物质,

    2.抗过敏性反应

    采用大鼠的Ⅲ型过敏反应模型进行筛选抗过敏剂,发现泽泻的23-乙酰泽泻醇B和泽泻醇A、泽泻醇A乙酸酯、泽泻醇B都能够抑制抗体的过敏反应。

    3.抗炎作用

    泽泻提取物对脂多糖激活的巨噬细胞(LPS-activated macrophages)中一氧化氮(NO)炎症因子产生具有抑制作用。

    4.抗乙肝病毒活性

    研究表明泽泻中三萜类成分在体外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对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具有抑制活性,如23-乙酰泽泻醇B对应的IC50值分别为14.3μM和19.9μM。

    5.降血脂作用

    泽泻提取物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并且泽泻三萜单体如泽泻醇A、24-乙酰泽泻醇A等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泽泻能够降低高脂模型大鼠TG、TC、LDL-C,升高有益的HDL-C的浓度:

    6.利尿作用

    泽泻利尿作用明显,但其利尿作用的强弱与采集季节、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给药途径及实验动物的种类有关。健康人口服泽泻煎剂可见到尿量、氯化钠及尿素的排出增加,给家兔口服煎剂则利尿效果极弱,给家兔腹腔注射泽泻浸膏则有利尿作用。冬季采集的正品泽泻利尿作用强,春季采集的稍差,春季采集的泽泻须反而有抗利尿作用。泽泻的炮制品,除盐泽泻外,其他炮制品都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小鼠皮下注射24-乙酰泽泻醇A(100mg/kg)能明显增加尿液中K+的分泌量,促进排尿量。

    (1) 在大白鼠的利尿实验中不同产季和不同药用部位的泽泻具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炮制方法其利尿效果亦不同。

    (2)泽泻含钾达147.5mg,其利尿作用与其含有大量钾盐有关。同时,泽泻还可降低血中滞留的尿素及胆甾醇。

    (3)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其作用与胆碱、卵磷脂相当,有预防及治疗的效果,并能轻度降低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胆甾醇,缓和病变的发展。此外,泽泻还可降压及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

     

    四、应用

    泽泻来源于泽泻科泽泻的干燥块茎,为常用中药之一,具有利尿、渗湿、泄热之功用。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头痛耳鸣、热淋涩痛等症。现代医学还用于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症。

    泽泻可以单方服用,也可组成复方。以泽泻入药的方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据查阅: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方剂类中,共收载有关泽泻方剂共有2586首,其中有著名的泽泻汤、六味地黄丸、五苓散、猪苓汤、龙胆泻肝汤、肾气丸等。从中医角度,泽泻在这类方剂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1.泽泻汤

    由泽泻5两,白术2两组成。具有利水除饮,健制水之功。适用于饮停心下,头目眩晕,胸中痞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坚大如盘,下则小便不利。饮水太过,肠胃不能传送。咳逆难睡,其形如肿。本方泽泻白术两药相伍,一者重在祛湿,使已停之饮从小便而去;一者重在健脾,使水湿既化而不复聚。高学山称此为“泽泻利水而决之于沟渠,白术培土而防之于堤岸”,其意甚当。

    2、六味地黄丸

    方中有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有滋阴补肾的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证,用于肾阴亏损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茱萸和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其中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牡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茱萸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

    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主要用于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脚心发热、遗精盗汗等症状,经过历代医家的验证,临床疗效显著,从而留传至今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

    3.五苓散

    方中由泽泻15g,猪苓(去皮)、白术、茯苓各9g,桂枝6g(去皮)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适用于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者;水湿内停,水肿身重,霍乱吐利,泄泻;水饮停积,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瘟疫、瘴疟烦渴;下部湿热疮毒,小便赤少;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湿疟,身痛身重。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

    4.猪苓汤

    方中有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10g。具有利水,养阴,清热,祛痰的功效。适用于水热互结证。方中以猪苓为君,取其归肾、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臣以泽泻、茯苓之甘淡,益猪利水渗湿之力,且泽泻性寒兼可泄热,茯苓尚可健脾益助运湿。佐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热两彰其功;阿胶滋阴润燥,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

    五药合用,利水渗湿为主,清热养阴为辅,体现了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的配伍特点。

    内容来源:《泽泻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